上游新闻
更多的资讯等着你...
立即下载
上游新闻

汇聚向上的力量

立即下载

种药材发“药财” ——红椿土家族乡村民种药材尝到甜头

巫山网2018-09-06 09:29

本网讯(记者 向君玲 卢先庆 文/图)

初秋时节,嗅着阵阵药香,记者走进红椿土家族乡。

道路两旁的地里,脸上挂满丰收喜悦的药农正在忙着采挖药材,已经采挖出的党参堆满了田地,散发出阵阵沁人心脾的药香。

目前,全乡种植药材12700亩,已发展微企316户,146户贫困户种植中药材4800亩。去年,中药材产业收入达2400万元,人均增收4700元。

对症“下药”

红椿土家族乡属高山乡镇,气候特点及土壤非常适宜中药材生长。

借着得天独厚的山地资源,一直以来,这里的村民们都有种植中药材的习惯。党参、牛膝、贝母等中药材是村民的主要经济来源,由于一直只是零星种植,中药材产业并没有形成规模化种植。

巫山是庙党产出大县,但庙党品质最好的要数红椿、庙宇等乡镇。

2018年9月3日,红椿村村民将采挖的党参装运上车。

2010年,巫山庙党成功申报原产地理标志,这让党参向着打造品牌迈出了非常坚实一步。

如何才能将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依托庙党地理商标,红椿土家族乡党委政府因地制宜、对症“下药”,开始引导村民利用广阔的山地资源大做中药材种植文章——漫山遍野种植中药材,逐年培植中药材种植大户,建微企村……渐渐地,将万亩土地变成财源滚滚的“绿色银行”。

2018年9月3日,红椿村村民在晾晒党参

目前,村民们种植中药材的品种主要为党参、贝母、牛膝等。全乡种植药材12700亩,已发展微企316户。大面积种植中药材,改变了过去单一的农业产业结构,增加了农民收入,还推动了全乡中药材产业的蓬勃发展。

“通过几届政府不断努力,把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经济优势,规模化种植中药材,全面推行‘企业 基地+农户’、大户带动小户等模式,带动不少群众增收致富。”红椿土家族乡党委书记向永红说,这里的党参、牛膝、贝母等特色中药材,完全成为了“抢手货”。

土里“淘金”

这段时间,田间地头、车间厂房内,随处是采挖、分级、晾晒、烘干党参的身影。

大坪、红椿村的药农们脸上更是露出了满意的表情。今年,大伙儿种植中药材喜获丰收,3000多亩的党参进入采收、晾晒、烘烤、销售旺季,种植户人均增收4000多元,是种植大田作物的几倍,种植中药材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

红椿村3组的村民伍玉洪今年44岁。之前,他以挖煤为营生,五年前,开始种植中药材。

“刚开始我在自己几亩地里种了贝母、党参等中药材,现在流转了30多亩土地种党参。”伍玉洪说,庙党育苗时间长,见效时间也不短,从种下去至初见成效要5年。他想着自己反正在家种药材,就把周围几个邻居的撂荒地流转了过来。

紧接着,伍玉洪请来工人,平整田地,育党参苗。如今,撂荒地也种出了“金元宝”,明年,他还想扩大种植面积。

种植规模大了,劳力根本就不够用,药农们只好请工人种植中药材。

2018年9月3日,红椿村村民在院坝晾晒党参

在伍玉洪的地里,曾来勇、吴扬林等人,都是从庙宇、铜鼓请的工人,正在地里挖中药材。“挖药材每天可以挣200多元钱,还划得来。”曾来勇说,工资按照每人每天挖的药材斤两进行结算的,其中,党参个头大的,0.4元一斤,个头小的每斤0.8—1元。

育苗、除草、挖药材、搬运、晾晒……各个环节,全部要人工动手操作,这不,红椿土家族乡带动3000余人从事药材产业。

尝到“甜头”

9月3日上午11点,记者走进一农家院子,就被这里的“风景”所吸引:只见院子里竹笆箦上整整齐齐放着党参,老妇人在阳光下安详的晾晒党参。

“你看这些党参又肥又大,今年肯定能卖个好价钱。”在马登福家院子里,他老婆边干活边说,脸上洋溢着收获的快乐。

马登福家是按照“七搓八扳”的传统手艺加工党参。所谓“七搓八扳”,是指将党参从田间挖回后,不用水清洗,把党参放在地上晒软后,扳掉泥土,然后开始搓参;后再晒、再扳、再搓,循环往复七八次,使党参的表面形成鸡皮皱,首尾药性均匀。

“今年,我种的党参开始大面积采挖,烘干的有2吨货了,地里还能挖不少鲜党参,烘干后,3吨党参肯定有。按照目前这个长势,明年肯定又是一个丰收年……”提起药材种植,村民伍玉洪满脸的兴奋与喜悦。

在伍玉洪家炕房门口,他老婆打开门,正在查看上炕烘烤了两天的党参。烤房里的热气把伍玉洪老婆的脸得憋得红彤彤的。

拾级而上,只见院坝里、台阶上、房间内,摆满成捆的党参。“今年目前没有商贩来收购,我们要等价格上涨了再出手。”伍玉洪的老婆说,自家药材地里常年不打农药,坚持人工除草,药材品质好,价格自然不会低。

“药材的花儿、籽儿、根……都能卖钱,而且价格不错。”采访中,不少药农高兴地说,他们从党参、贝母、牛膝等“苦药材”里尝到了甜头——比种粮食强,尤其是林药套种、粮药间作等模式的多重发展,一亩能收入15000多元。

共发“药财”

发展中药材产业,帮红椿土家族乡不少村民圆了致富梦。

“像我们这种70多岁的人出去打工也没人要,我们两口子在家种了8亩多药材,一年下来也能挣上4万元以上,完全不比在外打工差。”大坪村村民徐永福高兴地说。

看到别人种药材都挣了钱,其他村民也不甘落后,踊跃种起药材也发起了“药财”。原来的药材种植都是农户自发的、零散的、小规模的种植模式,通过政府组织引导后,村民们进行有计划、有目的、成规模的发展。

如今,大坪、红椿村还建立了多个专业合作社,积极为村民解决销售问题。其中,不少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还成了神女药业的原材料供应地,由公司提供技术指导和产销服务,种药材的合力形成了,后顾之忧少了,村民们种药的积极性也更高了。

向永红说,在政府以及部门的扶持引导和企业、合作社、大户的牵引带动下,红椿土家族乡中药材已形成“遍地开花”的发展态势。丰富的药材资源,更是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

在伍玉洪家采访即将结束时,伍玉洪的老婆接到一中药材公司老总打来的电话,要和他们家商谈药材收购事宜,伍玉洪夫妻俩一听,高兴得大笑了起来。那爽朗的笑声,让记者也感受到了中药材丰收的快乐。

现在,“巫山庙党”的金字招牌将越擦越亮,越叫越响。中药材产业,也真正成为了红椿土家族乡众多村民脱贫增收的一剂“良方”,让大家的日子“芝麻开花节节高”。

责编综合新闻编辑部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关心一下,为你推荐更多
举报
热门评论

还没评论 快来说两句

下载上游新闻看更多评论
相关新闻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