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昌湖国家湿地公园显雏形
大昌湖国家湿地公园一隅。
微风徐徐,馨香悠悠。10月10日,迎着初冬明媚的阳光,记者一行走进大昌湖国家湿地公园,宽阔碧绿的湖面,成群结队的鸟类,奇花异草的芳香……无不给人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水生植物科普园、大昌湖滨岸,工人们正在忙着植树栽花。规划斥资3亿元打造的大昌湖国家湿地公园各项建设正有序推进。
五大区域科学定位
据大昌湖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局局长梁昌济介绍,大昌湖国家湿地公园南北长6.14km,东西宽7.84km。南以第一道山脊线及大昌镇泰昌大桥为界,北以水洋路并沿洋溪河至官阳镇为界,西至七里桥,东至182m水岸线。总面积1464.73hm2(公顷)。
整个公园包含有原有河流和回水倒灌形成的库塘湿地双重特性,分为保育区、恢复重建区、宣教展示区、合理利用区、管理服务区五大区域。
公园以长江库区库塘湿地为基本资源特征,以保护和恢复湿地生态系统功能和水资源保护为基础,以旅游及科普宣教设施建设为依托,以消落带治理试验示范与巫山文化为特色,力争建成集湿地保护与修复、湿地科普宣教、科研监测、湿地观光体验和巫山文化休闲游览于一体的国家湿地公园。
8家工矿企业被关停
“今年来关停了湿地公园内的工矿企业8个,其中散装水泥厂1个、石膏厂1个、采石采砂厂3个、非法码头3个。” 梁昌济说,按照整改工作方案,要求公园内非法砂石堆场按规定时间自行清理,设施设备自行拆除,整治工作于今年六月底圆满结束。共拆除水泥罐8个,清理采砂船5艘,传送带8500米,相关机械设备13套,清运石子、沙、石膏86万余吨。
工人在水生植物博览园栽花。
同时,全面禁止渔船进入,禁止拦网养鱼、网箱养鱼,取缔渔船48只,并建立生态补偿长效机制,引导渔民转型;禁止过往客船乱扔垃圾;县城管局定期开展清漂,让清漂工作日常化、常态化。
为了使湿地公园的鱼类资源得到更好的保护,县政府将每年的3月1日至6月30日定为禁捕期。从2013年起开展增殖放流工作。放流时间11月,放流后禁渔期15天。
水生植物博览园打造接近尾声
栽花、浇水、施肥……在水生植物科普园内,只见10多名工人正忙得不亦乐乎。
据现场施工技术人员介绍,整个博览园建设总面积为2.2万平方米,总投资500万元左右,本月中旬可完成建设。博览园共有18个小型种植塘,按照现有高程格局呈阶梯状分布。整体水系分东西两侧,由高位塘流向低位塘,最后排入大昌湖。水生植物的种植考虑群落片层结构基本包含了挺水植物群落、浮叶植物群落、沉水植物群落三个层次,代表了水生植物群落演替的不同阶段。
博览园共种植代表性水生植物21种,包括芦苇、菖蒲、灯心草、水葱等常见野趣挺水植物;睡莲、美人蕉、梭鱼草等观赏性高的植物;水芹、菱、鸭舌草等食用药用水生植物;苦草、金鱼藻、狐尾藻等沉水植物。
除此之外,博览园还补植部分乔木如樟树、朴树、枫香等,以及灌木地被如小兔子狼尾草、蒲苇、栀子等,形成丰富多样充满野趣的湿地景观效果。
“生态多塘系统的建成,具有拦截泥沙和净化污水的作用,兼具科普宣教作用,同时还有一定的景观性。”该技术人员表示。
全面监测体系形成
在湿地公园管理房后面,有一间用木材搭建的观鸟屋,面积约10平方米。“在这里就可观测湖面或对岸鸟类的活动情况。”湿地中心主任刘宁介绍,大昌湖湿地公园聘请了市林业科学研究院为公园技术科研合作单位,全面监测大昌湖内动植物的种类、数量、分布情况。根据监测情况将简家坝和黎家湾作为鸟类栖息地改善的重要区域,为鸟类栖息提供自然、安全的生存环境,为鸟类观测、研究、保护提供科学依据和有力的保障。
工人在栽植树木。
根据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办法和建设标准,结合大昌湖国家湿地公园实际工作需要,采购了小型气象站、土壤监测站、负氧离子自动监测站点、视频生态监测设备、室外LED数据展示屏、生态监测监控与管理大数据平台软件等一批生态环境监测监控设备,设备安装完成并通过验收,已全面投入使用。
县水务局在大昌湖湿地公园范围内新建了水保监测点,配套了坡面径流实时监测装置,为治理公园内的水土流失提供科学依据。大宁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和生态建设保护区域,同时也是全国优质水资源战略储备库,并拟定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取水源的源头之一。大昌湖国家湿地公园和县环境监测站联合,在洋溪河上游设置饮用水源水质监测点,在大昌镇东门设置断面地表水水质监测点,监测结果表明,公园内水质常年达到国家II类标准。
一期滨岸带修复完成过半
在滨岸带施工现场,只见许多工人挥舞着锄头,忙着补植绿化树木。一排排已栽好的绿化树在微风中摇曳。
“一期滨岸带修复目前已完成百分之五十。”刘宁介绍,大昌湖滨岸带生态修复分两期进行。一期修复长度为9424米,投资总规模4500万元。
根据滨岸带现状进行分类分块制定恢复模式,一共分为三类;A类:本底现状较好,适当自然恢复,后期跟踪管护,少量补植。B类:现状存在一定问题,进行人工干预辅助措施更新修复。C类:现状破坏较严重,采取工程措施恢复。在145米—170米栽植狗牙根、灯心草、菖蒲、香跟草、香附子等耐淹水生植物;在170米—173米栽植千屈草、芒草、双穗雀稗等耐湿植被带;在173米—175米栽植柳树、池杉、水麻等耐湿耐旱乔灌木带;在175米以上栽植桑树、楠木、柳杉、塔柏、盐肤木等构建复合农林生态系统带。
科普宣教体系建设强力推进
“去年以来,湿地公园管理办公室多次与大昌小学合作,并将大昌小学作为湿地科普教育基地,全面普及科普知识。”梁昌济表示。为强化科普教育,大昌湖湿地公园管理局聘请了南京朴厚生态科技有限公司科学设计宣教方式、内容,科学选址建设湿地科普长廊,结合巫文化、红叶文化移民文化等完善优化宣教内容。
在大昌镇各社区居委会、交通要道、车站、码头等处合理规划设置宣教展示牌,让群众更全面地认识湿地、了解湿地、保护湿地。在巫山县城、大昌镇主要交通要道设立旅游路标8块。同时积极和县教委协作,多次开展湿地宣传进学校活动,组织学生进湿地公园实地参观学习。湿地知识进学校、进机关单位、进社区、进农户各项活动的开展,有力地增强了全民保护意识与创建氛围。(记者 刘朝明 刘俊 文/图)
版权声明:
凡所有标注为“来源:中国·巫山网”的稿件版权均为本站所有,若需引用、转载,请来信获取授权,使用时请注明来源和原文链接,并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未经授权不得盗链、盗用本站资源、不得复制或仿造本网站、不得随意转载使用本站版权所有的稿件,若有违反,我站将追究有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