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刀山 蹚火海 这门绝技是与勇气相连的艺术
这门绝技是与勇气相连的艺术
2月7日,隆冬时节的秀山县隘口镇太阳山村寒风凛冽。
该村村委会的水泥坝上,一座“刀山”竖立在广场中央。所谓“刀山”就是中间一根10多米高、碗口粗的铁杆,每一抬腿的距离安上一把刃面向上的刀。这种只有在武侠电影里出现的特殊情景,46岁的秀山汉子何建勋已经体验了28年。
上了“刀山”之后,还要闯一关“火海”:摆上烧红的铧口(犁地的工具),一浇水就会滋滋作响,迅疾升起一团“水雾”。当表演者踩着铧口时,观者无不为之捏了一把汗。一趟“刀山火海”下来,何建勋已累出了一身汗,但却毫发无损。作为余家傩戏第十一代传人、秀山民间文艺家协会会长,何建勋8岁学艺,18岁进阶受职(傩戏学成之后举行的仪式),他认为这门神奇的手艺是与勇气相连的艺术。
上刀山
他还要在锋利刃处做惊险动作
“真刀即可,并没有特殊的讲究。”何建勋说,这些刀都是找当地铁匠铺预订的。重庆晨报记者看到,这些刀均为大刀片子,长30至40厘米,刀片较宽,刃处锋利。
上刀山时,何建勋得用脚底板跟锋刃“亲密接触”。他拾级而上,虽然不像武侠电影里那样惊险,但还是让人担心。
“上刀山”以后,还要“下刀山”,不同的是,何建勋会做出一些惊险的动作。
一趟“刀山”的上下,只用了不到五分钟的时间。即使加上祭天地、行礼仪等,整个“上刀山”活动耗时也不多。不过,一趟下来,这个46岁的秀山汉子额头上已渗出了汗。回忆整个过程,他说:“我的精神很集中,只看得到刀山和我自己。”
“上刀山”这项活动非常考验表演者的状态,而危险也时刻伴随左右。何建勋告诉记者,“我也受过伤,手上、脚上都曾被划伤,这很正常,即使是行业内的顶尖高手也不例外。”
他感慨地说道,“刀山,和摆在你面前的任何一座山一样,它让你畏难、害怕、受伤。你和它进行较量,你弱它就强,你强它就弱。”
下火海
行进不疾不缓,观者瞠目结舌
“刀山火海”表演前,身着表演服的人在“刀山”一旁燃起了熊熊的篝火。
何建勋的徒弟们已经取了五六个铧口放在篝火里。铧口,是用生铁冶炼的一种工具,主要用途是犁地,在表演这天,它们被烧得通红。
在表演“下火海”之前,为了证明铧口的滚烫程度,协助者端来了水,并浇了上去。此时,只见“火海”上立马升腾起一层高高的水雾。
表演开始了,何建勋用脚底板踩了上去,与其说是踩,其实更像是在铧口上“滑”或者“磨”。与“火海”接触时,他的行进速度也是不疾不缓。这一幕让观众惊呆了,大家伙不敢大声说话,有的甚至在擦拭额头渗出的汗。
“下火海”完毕,记者让何建勋展示了一下自己的脚底板。或许是出于“滑”过的原因,脚底板甚至变得更白净了。
说绝技
“上刀山下火海”有哪些奥秘?
网上有专家介绍,“上刀山”步子要“稳、准、狠”,一脚踩稳,绝不能移动,这样就不会被割伤。掌握好平衡的缓慢接触和无相对运动,加上脚斜着踩,不仅能够保持平衡,而且增大了受力面积,减小了压强,因此不会受伤。不过,这种说法有待证实。
还有人说,“下火海”的诀窍在于那一点水(以此升腾起水雾),水喷出的一瞬间可起到降温的作用,脚滑过可保无恙。对此说法,何建勋予以了否认,“这里面有神奇的技艺,是先人流传下来的智慧。”他还举例说,有人不信邪,趁表演者不注意,去体验“下火海”。结果,脚刚接触到铧口就起了泡,因为脚板心受伤,连续几个月不能行走。
谈收徒
“若真喜欢这些技艺,都可以来”
“刀山火海”只是傩戏众多表演的一项。捞油锅、捧炽石、过火炕、跺火砖、吞火吐火……这些傩戏的项目,都是何建勋的保留节目。
秀山县有关负责人介绍,余家傩戏具有独特的表演方式和文化特点,其唱词从题材和体裁上体现了丰富的文化背景与内涵,具有较强的学术研究价值。
何建勋介绍,余家傩戏用唢呐在句尾伴奏,而多数傩戏只使用锣、鼓、钹等打击乐器。
他还介绍,自己给徒弟们传授傩戏,学习科目里较多的还是“敲”、“唱”、“跳”等内容,至于“刀山火海”等的秘密,都是师傅亲传。
何建勋还重申,自己收徒授业的标准只有一个:“只要是真的喜欢、爱好这些技艺,都可以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