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马舞文化、秀山花灯等, 这些民族传统文化的代表, 至今流传
各个少数民族在历史上,关于祭祀、庆祝、过节等都有完整的习俗,下面重点介绍一下这些民族传统活动。
1、纸马舞文化
文山壮族纸马舞,是流传于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文山市等地的壮族舞蹈,壮族纸马舞历史悠久,据记载起源于宋朝,是特定的历史社会生活的反映。
纸马舞在壮族舞蹈艺术的大家庭中有很高的地位和价值,这不仅因为纸马舞有悠久的历史与深厚的民族审美性,更有着深层的文化意蕴。
壮族先民崇拜祖先,深受道教影响,每当老人去世,均要组织丧葬祭祀活动,请舞队跳纸马舞,用来超度亡灵、安祖和驱鬼。
纸马舞一般由跳纸马舞、舞狮子、赶小鬼等艺术形式进行综合表演,因纸马舞在整个活动中占有突出位置,故称纸马舞。
最初,纸马舞仅用于中老年妇女的丧礼上,后来演变为年节假日的娱乐活动。壮家中老年妇女过世后,孝女要请民间艺人表演纸马舞,表达对亲人养育之恩的感激。
纸马舞是社会存在的真实艺术的结晶,在丧礼上,有的地方只跳纸马舞,有些地方则与狮子舞同时进行。已被列为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
2、秀山花灯
秀山花灯是一种古老的民间歌舞说唱艺术,流传于重庆市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它起源于唐宋,延续于元明,兴盛于清代,发展于民国,辉煌于现代。
秀山花灯是一种集歌、舞、戏剧和民间吹打于一体的以歌舞表演为主的综合性表演艺术。是中国宝贵的民族民间音乐文化遗产。
秀山花灯有两人表演的单花灯、四人表演的双花灯、多人表演的群花灯,音乐包括曲调和打击乐两部分,曲调有“正调”、“杂调”之分,传统曲目有等五百余首。
秀山花灯表演从正月初二开始,至正月十五结束,十六以后叫“厚脸灯”。表演花灯有一套完整的程序,包括祭灯、启灯、观灯、闹红灯、烧灯等。
在长时期的表演中,形成了舞蹈性、歌唱性、戏剧性、民族性、群众性等特征,深受广大民众喜爱。
抢救、保护秀山花灯,对于丰富民众文化生活,促进土家族民俗音乐舞蹈艺术及其历史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和学术价值。
3、京西太平鼓
太平鼓是老百姓自娱自乐、集体传承、集体发展的民间舞蹈,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深厚的历史渊源,在当地的民俗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太平鼓自明代起在北京流传,清初,京城内外太平鼓极为盛行,历史上,这里的人们几乎都会击打太平鼓,除夕也要击打太平鼓,取其太平之意。
太平鼓在每年的腊月和正月最为活跃,在当地的岁时民俗活动中很吸引人,百姓们击打太平鼓更是对太平盛世国泰民安的期盼。
太平鼓具有一套完整的民间肢体语言,在耍鼓、步伐、队形变化方面均体现出了中国传统审美理念。打太平鼓不仅烘托节日气氛,更是节庆习俗。
太平鼓从制作工艺到与舞蹈动作的有机结合,已经超脱了作为乐器音响载体的单纯功能,具有强烈地域文化象征的器物,是当地老百姓文化认同的标志。
太平鼓成长于民间,老百姓对太平鼓的喜爱、老艺人对太平鼓的执着使太平鼓得以延续,而民间太平鼓的发扬与创新将使民间艺人们的生命充满活力。
总之,这些传统民间活动,是民俗与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植根于民间,发展于民间,是传统文化的具体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