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游新闻
更多的资讯等着你...
立即下载
上游新闻

汇聚向上的力量

立即下载

西南大学知联会发挥专业优势服务国家级连片贫困地区脱贫攻坚

重庆市扶贫办重庆市扶贫办超级管理员2018-11-16 15:00

西南大学知联会充分发挥专业优势,用10余年时间,专注于山银花研究及产业推广,将一个课题变成一个产业,将一项工作变成一项事业,建立了一系列新技术、新标准,开启了一个新产业,开发了一批新产品,保护了一片生态,脱贫了一方农民,仅重庆秀山及湖南隆回两县,常年种植山银花35-37万亩,2006-2018年共获取经济效益116亿元,为党外知识分子发挥智力优势助力武陵山区脱贫攻坚写下了生动注脚。

科学研究与技术转化有机结合,助力农民增产增收。武陵山区是国务院确定的国家级连片特困地区。该地区传统种植“三大坨”,即红薯、土豆、玉米,经济效益只有200-300元一亩,山区农民生活困苦。学校知联会会长徐晓玉教授知道了这一情况后,率领知联会一帮人多次深入武陵山区调研,结合当地特点,基于山银花的道地性、药用价值、经济效益和在喀斯特地区的良好适应性,决定帮助当地农民把山银花培育成脱贫致富的新兴产业。在学校知联会多位专家的共同努力下,创建了山银花质量控制保障体系及产业链条,亩产效益从种植“三大坨”200-300元提高到种植山银花2000-4000元,帮助36个乡镇21万多户农民脱贫。在此效应的影响下,现已带动重庆、湖南20余个区县种植山银花100多万亩,扩大了脱贫致富的辐射面。

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有机结合,恢复绿水青山。武陵山区为典型的南方喀斯特山区,水土流失、石漠化严重。长江上游的退耕还林和喀斯特山区石漠化治理短期生态效益较低,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矛盾突出。徐晓玉教授发现山银花植株的生长及采摘特性,有良好的加强植被、保水固土的作用,遂将山银花种植与喀斯特山区石漠化治理相结合,在重庆市秀山县推广种植后,使该县的森林覆盖率提高了5%。该模式获得了中国科学院院士、岩溶专家袁道先院士团队的高度肯定并在全国喀斯特山区进行推广,为广大南方地区喀斯特地形石漠化防治提供了兼顾经济效益的生态保护新模式。

个人抱负与社会担当有机结合,为连片脱贫垫石铺路。由于山银花原产地传统用名为金银花,虽然《药典》收载为现用名,但是相关中成药、保健食品、质量监管却没有及时调整,导致山银花的实际使用受到限制。为化解山银花《药典》药材原料合法而药品管理非法的“尴尬”境地,徐晓玉教授带领知联会专家一道,通过中央统战部“信息直报员”、政协委员等多种社会身份,积极呼吁建议国家出台管理山银花的合理政策,最终促成国家主管部门出台4项新政,为山银花正名,规范了市场使用,为栽种农民解除后顾之忧,为产业发展打通关隘。同时,带领知联会成员和相关专家首次进行了山银花系统安全性评价和新药理作用,形成的20余篇基础研究论文被引用、转载上百次,所提供的实验室依据,弥补了新药材相应空白。

科技创新与产业链条有机结合,赋予贫困地区造血功能。针对山银花种植粗放,质量问题严重,炮制粗糙没有质控标准等问题,学校知联会的专家同校外专家一起联合攻关,建立了育苗、种植、采收、加工系列技术方法及规范,建立了山银花的质控指标,获得8项国家发明专利授权,并催生出12项重庆市地方标准。为使山银花的加工工艺更加科学,学校知联会的工程技术专家还牵头研制了专用机械,投入加工企业进行统一使用,在同类药材加工中处于领先地位。这一系列的举措,提高了山银花的药效含量,稳定了药材质量,提升了附加值,保证了新药材产业和药源。在此基础上,学校知联会帮助联系企业,建立山银花产业链条,创制了深加工新产品6项、转让3项投产2项、新增企业190个,品牌估值6.28亿元。在山银花研究及推广人才培养上,徐晓玉教授团队10余年时间共培养研究生10余名,培训技术人员1000余人次,为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为贫困地区拥有脱贫致富的造血功能提供了人才保障。

产业处

责编综合新闻编辑部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关心一下,为你推荐更多
举报
热门评论

还没评论 快来说两句

下载上游新闻看更多评论
相关新闻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