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变股东 园区变景区 农房变客房 产品变商品 农家变商家
——南大街街道黄瓜山村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调查
本报记者 凌泽英
南大街街道黄瓜山村,幅员面积20.08平方公里,辖38个村民小组,有2025户6555人。由以前的穷山僻壤,变成了如今拥有1000余万元集体资产的重庆市城乡发展示范村、全国生态文明村、乡村旅游新村、全国首批农业旅游示范点,不仅农业企业老板云集于此,全国各地游客也纷至沓来,休闲、赏花、踏青、采果络绎不绝,实现了农民变股东、园区变景区、农房变客房、产品变商品、农家变商家,形成了集乡村休闲旅游、特色种植业、矿产开发三项主打产业于一体的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
曾经,集体经济十分薄弱
上世纪,“黄瓜山,山坡坡,石头多,红苕打烂锅,黄花闺女不愿嫁上坡”的歌谣流传了数十年。黄瓜山,田少地广,土壤贫瘠,条件艰苦。但种植生姜有近百年历史,黄瓜山大米营养和口感不错。上世纪90年代,黄瓜山一带开建百里优质水果长廊,黄瓜山梨风生水起。从此,黄瓜山的生姜、大米、梨渐成特色。
后来,因拥有石英砂、粘土矿等资源,条石、碎石厂应运而生,村(组)虽能收取一定管理费充实集体经济,但村集体经济依然薄弱,要改善村中基础设施、提供临时救助、改善生活环境,十分困难。
改变一:充分挖掘增收渠道
石英砂、粘土矿等资源,越挖越少,终有一天会枯竭;农产品规模化生产,集中上市,价格会受影响。鉴于此,该村两委一班人深入探索、与时俱进、乘势而上、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终于踏上发展新路。
盘活闲置资产增收。将原来废弃的双楼小学闲置校舍、现龙果园、双楼果园对外进行招租,每年村集体经济增加收入3万元。通过扶持资金和村集体自筹资金,新建特色农产品销售中心,对黄瓜山梨、大米、萝卜、生姜、川东花生、小磨菜油等一系列特色农产品进行展示包装上市,帮助农户通过多种渠道销售农特产品,为村、组集体增加门面租赁收入及产品销售利润分成。
做好产业园企业服务。黄瓜山村自2006年起建设新农村,至今已流转土地7780亩,建起了郑清葡萄公园、怡园花田、梨博园、怡秀静园等13个大大小小的农业园,聚集了23个业主。村民委托村民小组进行土地流转,由村委会把关,帮助协调纠纷、丈量土地等,村集体收取20-50元/亩的管理费。今年9月29日上午,怡园花田景区老板就给村干部打来电话,告知今年国庆节开园,希望派人支持,村党委副书记王功轩答应志愿者准时“赴约”。
利用矿山资源利润分红。矿石厂等由企业业主来经营,村里提供基础条件,实施“三权制度”改革,全年预计村集体增收20万元、村民小组增收45万余元。
实行股权化改革。2016年,业主蔡教奎来到黄瓜山村,组建云坪猕猴桃种植专业合作社,利用财政补贴资金等修建园区道路等基础设施。该村以村民小组、村民名义入股专业合作社。这样,一方面业主给付农户流转金;另一方面业主还将收益的10%拿出来进行二次分红,占地农户获得60%、所在村民小组获得24%、村集体获得16%。同时,利用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试点资金20万元,对油房院子村民小组20亩废弃矿山进行整治,招租兴办企业收取租金;利用土地复垦复绿,金鸡岭村民小组采矿后栽种了速生桉每年集体收益8万元。以上四部分相加,实现了村集体收入由以前的每年30万元,提高到股权制度改革后的60万元。
改变二:做活全域旅游文章
黄瓜山村党委负责人,率先在村里创办了自己的企业,有丰富创业经验。他意识到黄瓜山村的发展必须扬长避短,突出特色,多业并举。上任之初,他和村党委一班人将全村工作重点定位在产业结构调整和特色产业培植上,根据全村实际初步形成了5个特色产业,即果业、旅游、企业、农业和产业园,将支部建在产业上,推荐各产业致富带头人担任党支部书记。
能人带领,完善制度和机制。一是两眼向内,建立以产业发展为内容的考核制度,形成支部、能人与产业并驾齐驱的工作机制;二是两眼向下,建立产业发展指导制度,通过组织特色种植、创业典型、企业管理等方面的能人定期开展技术培训和创业指导,形成示范引领互帮互助的创业机制;三是两眼向上,村“两委”班子成员主动对接涉农部门、上级单位,积极争取项目和资金。
乡村休闲,引爆全域旅游。黄瓜山村春季6万亩梨花如雪,自1997年至今已举办22届赏花节。一是带动旅游农家乐向乡村观光、休闲度假、养生养老、康体健身等多元化发展,农家变商家,农房变客房。廖氏农家乐、怡秀静园等40余家农家乐如雨后春笋,开启全域旅游发展模式。二是促进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道路交通、旅游厕所、旅游标识日益完善。已开发打造“一环、三纵、三十八条横线”的网状观光旅游线路,形成农业产业发展与乡村旅游于一体的现代农业园区,村民依靠土地流转租金增值、就近务工、特色农产品销售,实现年增收近两万元。三是加快土地流转,产品变商品、园区变景区,特色农业风生水起。到2017年,全村引进重庆建工集团、猕猴桃园、草莓园、科技大观园、郑清葡萄公园、怡园花田、玫瑰园等10个百亩以上的规模特色农业生态园,建成黄瓜山梨、草莓、葡萄、猕猴桃、生姜、萝卜等数十个特色农业产业基地,完成了黄瓜山梨地理标志品牌认证,黄瓜山生姜、萝卜等无公害农产品认定,绿色产品认证4个,打造泛黄瓜山特色农产品营销中心。四是“大集团 大集体,村企联建”“一产业 三产业,产业联动”思路得以实施。至今已引进重庆建工集团投资5000万元,建成规模4.3平方公里的“中华梨村”;建成AAA级景区桃花源、五星级农家乐建工农庄,培育桃花源、象鼻嘴、梨花寨等景点17处。
全域旅游的蓬勃发展,为壮大集体经济奠定了基础。
改变三:共享改革发展红利
共享,才能调动村民的积极性,进而同心壮大集体经济。
据王功轩介绍,为让广大村民共享改革发展红利,黄瓜山村集体经济实施以下分配机制:
一是抓好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农民变股东保底分红。在产权制度改革中,黄瓜山村先后召开全村各级会议做好宣传动员,做好清产核资、量化确权、清人分类,拟定“人地结合”配股方案及标准:有人有田配两股涉及4746人,有户无田配1股涉及1786人、有田无户配1股涉及1136份地,总共12414股。股权可由直系亲属继承。百姓土地入股,保底分红。土地有收益前,每年每亩给付定量稻谷;土地有收益起,在保底基础上,农民、村和村民小组、合作社按7:2:1的比例进行分红。
二是打捆使用资金促进公益事业建设,培育新经济增长点。清洁乡村建设中,院落绿化外墙整修等每年投入10万元;公路建设补差,2017年修路补贴5—6.8万元/公里;天然气安装中,桐子排村民小组集体出部分资金补贴村民。近年来,黄瓜山村硬化人行便道145公里,硬化公路48.8公里,新建泥结石公路31.8公里,安装太阳能路灯326盏,安装天然气600户,新建卫生室3个,修建群众活动广场3个,院落绿化2025户;整治山坪塘325口,解决3000余亩土地节能灌溉,安装应急管网15公里。完善的基础设施,确保了黄瓜山村集体资产保值、增值。
三是集体资金向文化振兴、乡村振兴倾斜。为巩固“三变(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和产权制度改革成果,黄瓜山村今年集体出资10万元,奖励餐饮业主开发特色菜谱,促进旅游农家乐上档升级;创作有《黄瓜山村之歌》,获评全国优秀村歌;组建“山妹子”志愿者服务队,参与乡村保洁,宣传《村民自治规约三字经》《黄瓜山村环保公约》,自编自演文艺节目,丰富群众业余文化生活,提升精神文明水平。
四是发掘能人兴业。办过企业的能人王功轩,回村当党委副书记,集体牵头筹建黄瓜山村股份经济联合社,打造以黄瓜山米、粮油、特色水果为主的100亩优质农特产品基地,叫响黄瓜山品牌,运转正常后交合作社管理,壮大集体经济;种姜大户、村党建文秘员阳正刚,计划在联合社内组建新农村投资建设有限公司,充分调动老百姓参与乡村振兴的积极性,壮大集体经济。
如今,村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黄瓜山旅游业渐成支柱产业,一些村民带着资金和技术在村党委的号召下回村创业。2003年,长期在外务工的共产党员王云回乡创办农家乐,经过10余年努力,现年营业额超80万元,利润超25万元。2013年,王云当选黄瓜山旅游协会副会长,2016年当选产业园党支部书记。在他成功的同时,吸纳周边农户就近务工增收,帮助村民销售农副产品,让更多村民劳动致富。黄瓜山村通过政策宣传和回乡创业典型示范引领,吸引在外成功人士、优秀本土人才,围绕特色农业、休闲旅游等产业,不断发展壮大第三产业,为村民增收致富提供了有效载体,也促进了村集体经济的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