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了10年调解员 153首打油诗就是153个故事
“一篼一款亲兄弟,一点土地非去争……”几天前,在给村民老杨调解完一起土地纠纷后,陈久述在笔记本的最后写下了这首打油诗。当了10年调解员,陈久述写的打油诗已有153首。这153首诗的背后,就是153个调解故事。(本报曾报道)
7月份,永川区临江镇的陈久述被评为“重庆市优秀人民调解员”,而他的故事也被拍成微电影在全国大赛上获奖。
一首诗就是一个故事
几天前,临江镇高滩村的老杨拉着嫂子游先德,来到当地的“乡贤评理堂”,找陈久述评理。
老杨说,嫂子无缘无故把他田地里种的菜全部铲了,还说这是她家的地,不让别人种菜。而这块地明明是多年前,他们兄弟两家互换的。
经过询问,陈久述才知道事情的由来。原来老杨兄弟两家人多年前确实达成了换地的协议,不过在土地确权时,发生了一点问题,嫂子游先德认为自家吃了亏,心里有许多委屈说不出。这一次,嫂子终于“爆发”了,她拿着工具来到老杨的田地上,把菜全都铲了,兄弟两家人这才发生了纠纷。
“你们都是60多岁的人了,两家又是亲兄弟,什么怨气这么深嘛……”陈久述让两家人对面而坐,心平气和地开始为两家人化解矛盾。
“一篼一款亲兄弟,一点土地非去争。互为老弱体多病,身体健康才庆幸。做多不如做得少,做少不如做得精。”在陈久述笔记本的最后,他写了一首打油诗,为这起纠纷划上了圆满的句号。
这样的打油诗,陈久述已经写了153首,每一首诗的背后就是他的一个调解故事。
当了10年人民调解员
49岁的陈久述是土生土长的永川人,年轻时他在村里当过会计,后来又外出打工,到成都做过酒生意。2003年,他带着做生意赚的钱回到老家,搞起了家禽规模养殖。他在当地养鸭养鹅,远近闻名,永川区临江鸭业协会成立,陈久述任协会秘书长。他给贫困村民送鸭苗,开展技术培训,帮助他们脱贫致富。
2008年,因为陈久述文化程度较高,而且在村上有威信,被隆顺村人民调解委员会聘任为人民调解员。从此,他走上了人民调解的道路,一干就是10年。
2009年,陈久述被永川区委、区府评为“十佳”人民调解员;2015年他被推选为临江镇新乡贤;今年7月,他又被评为“重庆市优秀人民调解员”。
调解的纠纷多了,久而久之,陈久述也对群众间的各种矛盾问题,有了一杆秤。“主要有几大类,交通事故纠纷、邻里纠纷、婚姻家庭纠纷、生产经营纠纷……”如何总结,如何用这些案例来提醒启发老百姓,陈久述的灵感来自于女儿。“当时女儿大学毕业要做电商,我平时一有空就喜欢写打油诗。于是就有感而发写了一首,只是为了鼓励女儿自己创业。”但很快,他就把打油诗用在了调解中。
由此受到启发后,陈久述每调解成功一个案子,便在记录案子调解过程的同时,将自己在调解过程中的作法和感悟归纳总结成打油诗,既朗朗上口,又便于记忆和传播。
故事被拍摄成微电影
近日,中央政法委公布了“全国第三届平安中国微电影微视频微动漫比赛”评选结果,永川区报送的《九叔评理新枫来》,被评选为“十大微电影”,并获得单项奖“优秀剪辑奖”。
电影中的“九叔”,其原型就是陈久述,因为他深得村民的信任,因此取其“久述”的谐音。电影中的九叔,擅长评法理、评情理、评道理,每调解一起矛盾纠纷就将案例融入法律知识、行为规范、道德要求写成打油诗教化警示乡邻,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农村基层,实现“小事不出院、矛盾不上交、邻里更和谐”的目标,这就是生活中的陈久述的真实写照。
看着“微电影”中的“自己”,现实中的“九叔”竟腼腆起来,“我会做得更好!”
本报记者 谭遥
新闻链接
“法治茶话会”打造普法新品牌
左邻右舍围坐一桌,嗑瓜子、喝茶、摆龙门阵,还有律师面对面提供菜单式服务,讲解法律知识。11月13日下午,这一幕发生在永川区中山路街道卧龙凼社区的永川区宪法宣传活动“法治茶话会”进社区的现场。
65岁的罗阿姨告诉记者,她是该社区的老居民了,平时周一和周二就在社区跳“坝坝舞”,当天听说有“法治茶话会”,便拉着姐妹们一起来听。“律师讲得好啊,我们都愿意听,希望社区以后多搞这样的活动。”罗阿姨边嗑瓜子边告诉记者。活动后,律师还单独对居民们提出的家庭财产分割、赡养问题进行菜单式服务,点对点详细解答。
据了解,从3月份以来,“法治茶话会”在永川区已开展58场。如今,作为新的普法形式,已经在永川区各镇街、各部门推广。接下来,“法治茶话会”还将开进企业、学校,努力打造“一镇(街)一特色”“一部门一主题”,积极顺应新时代群众对普法工作的新期待新要求,以“大普法”格局催生护法守法新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