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湾金凤桃乡。大湾镇供图
初夏时节的大湾镇
万亩桃园绿意融融、果香四溢
非遗作坊“老手艺”重拾乡愁记忆
……
近年来
该镇大力促进“农文旅”融合
以产业、文化、非遗为抓手
助推乡村振兴
大湾处处
焕发出勃勃生机
产业兴旺
乡村振兴动力足
▲大湾镇金凤桃乡的桃子。
5月28日,在大湾镇金凤桃乡的桃园里,一颗颗成熟的桃子压弯了树梢,个大饱满,分外诱人。一边游客们来到这里采摘第一批桃子,尽情享受着采摘乐趣;一边工人们正忙着采摘、搬运、装车,将桃子送往市场销售。“我们坚持培育有机水果,不打除草剂,杀虫采取粘虫贴和防虫灯,施肥用的是专用有机肥,符合绿色有机标准,产出的果子品质好、味道佳,在市场上一直有不错的口碑。”金凤村生产互助农业股份合作社理事长路良敏说。“今年预计产量400万斤左右,又是一个丰收年!”
▲金凤桃乡。胡瑾 摄
据了解,大湾镇以金凤村为核心,与沿线的龙洞岩村、杉木村连片打造金凤桃乡,栽植桃树近万亩,是重庆最大的桃园。目前有夏至糖桃、黄金蜜、红金刚、满天红等20余个品种。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近年来,大湾镇坚持以农业生产为基础,与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推动乡村经营规范化发展,完成产业升级“蝶变”。
以农业为底色。在大湾镇金凤桃乡,栽植桃、梨、血橙等果树近20万株,果园中配备智能物联感知设备20余套,推动果园管理步入“智慧车道”。
以富民为核心。在发展中,大湾镇逐步建立健全“双绑”利益联结机制,成立生产互助农业股份合作社,制定了集体经济分配模式,将果林收益的65%直接分红给入股农户,不仅增强了村党总支(支部)的引领力、凝聚力和创造力,同时,壮大了村集体经济、增加了群众收入,走出了一条既强村又富民的共赢之路,激活了乡村振兴的“一池春水”。
以服务为延伸。大湾镇核定20余家农家乐,对其餐饮、住宿经营进行规范化培训和管理,满足游客需求。
文化繁荣
打造农耕文化价值高地
▲体验古法蓝染的游客。朱云卿 摄
捆扎、浸泡、染色、清洗、拆线……近日,在大湾镇上古农耕蓝染坊,一些年轻的市民跟着老师动手体验蓝染,随后,一件件独一无二的蓝染手帕就出现在大家的眼前。龙洞岩村党支部书记邓光兰说,这里不仅吸引了年轻人前来体验,还申报成为了中小学社会实践教育基地,自此,该村组织承接课外研学活动的频次和规模逐步提高。
▲上古农耕手工业生产展示。朱云卿 摄
据悉,上古农耕体验园主要展示农耕文明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农业、手工业生产场所及工具,以博物、展览、体验为主,以教育、娱乐等功能为辅,开展面向中小学生的亲子研学项目、面向中青年的农耕观光采摘活动、面向老年群体的农耕体验活动。
▲上古农耕体验园。陆世玲 摄
文化和旅游加速融合,不仅给游客带来新体验,也带动形成新的增长点。近年来,依托良好的自然资源、突出的人文景点和日渐完善的基础建设,大湾镇把发展文旅融合作为重要工程,充分挖掘旅游资源,精心打造旅游线路,形成赏花观光旅游+农耕文化体验”农文旅特色品牌:
——在金凤桃乡春赏桃花、夏摘果,篝火晚会、烟花秀、夏夜观星等活动妙趣横生;
——到上古农耕博览体验园体验“一粒稻谷”经过春播、夏长、秋收、冬藏到“盘中餐”全过程的农耕文化;
——在非遗作坊参观米酒、杂酒、晒缸酱油、麦酱、蓝染等非遗制作工艺,选购米线、酱油、豆瓣、蜂蜜等农土特产品;
——5公里长天然河道打造的桃子溪漂流项目落差270米,惊险刺激;
——300亩的垂钓基地里,雪鱼、翘壳等鱼类品种丰富,让游客感受钓鱼的惬意。
非遗传承
传统技艺焕发生机
▲非遗作坊内手工艺人正在展示传统技艺。胡瑾 摄
在大湾镇上古堂,“小河锣鼓”队的队员们个个士气昂扬、精神抖擞。大锣一响,队员们各司其职,或吹、或敲、或打,乐声时而铿锵有力,时而又低婉清脆。精彩表演,让现场的游客目不暇接,大饱眼福耳福,纷纷拿出手机向亲友传播现场的精彩画面。
大湾镇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小河锣鼓”的传承地,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通过对非遗资源的挖掘、保护、传承、创新,迎来新的机遇。
▲非遗作坊内传统古法晒缸。朱云卿 摄
不远处,一排大瓦缸,被整齐地放置在骄阳下,这是大湾镇非遗作坊内传统古法晒缸酱油、豆瓣酱、醋、豆豉的生产现场。
“非遗作坊的建成,是对传统技艺的传承与发扬,也是大湾镇创造就业岗位、带领农民群众增收致富的有力实践。”大湾镇相关负责人表示。
近年来,大湾镇将闲置宅基地盘活,打造非遗作坊,将拥有一技之长的农民群众聚集起来,盘活非遗资源,让非遗焕发新光彩,同时运用传统技艺生产规范化的、有乡愁味道的非遗农土特产品,增强振兴发展的内生动力,让传统技艺焕发新生。
原标题: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大湾镇运用了哪些“密匙”?
编辑:王光建
责编:郑亚岚
审核:宋岩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 联系上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