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微课堂】推进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发展着力点在哪?
大力推进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发展
刘晗 黄庆华
2018年,正值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以下简称“中新(重庆)项目”)合作的第3个年头,也是我市开展“内陆开放高地建设战略行动计划”的关键时期。为促进中新(重庆)项目合作再上一个台阶,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发展倡议,加快推动我市内陆开放高地建设进程,有必要在投资形式优化、合作领域延伸、衔接机制创新等方面提前谋篇布局,顺应新时代新形势下对中新(重庆)项目合作的新要求。
优化招商引资和对外投资形式
把合作重点放到实体经济上来
重点加强实体经济领域的投资引入。针对目前招商引资更多是以资金、技术和管理等为主的“软投资”,缺少新加坡实体企业入驻的现状,须在未来加强实体经济领域“硬投资”的引入。通过吸引新加坡诸如先进制造、信息技术、商贸服务等优势产业的企业入驻,使其落地生根,融入我市经济体系,为经济增长提供可持续动力。依靠实体经济领域大量投资的引入,为学习和汲取新加坡技术创新、企业管理、人才培养提供实践载体,全方位了解、吸收和扩散新加坡先进经验。引入新加坡企业驻渝生产,创造新的岗位需求,带动就业数量提升,同时也进一步加快高端人才的集聚。在实体经济投资引入上,应该灵活多样,既可采取入股合资形式,亦可引进新加坡独资企业,以保证新加坡实体企业入驻数量。
着力吸引新加坡知名企业驻渝投资。回顾中国与新加坡的苏州和天津两个跨国合作项目,在合作平台建设与推动过程中都有新加坡知名企业发挥示范作用。鉴于此,中新(重庆)项目应着力吸引新加坡知名企业驻渝投资。通过对新加坡知名企业的投资引入,带动其上游供应企业和下游经营企业同时入资重庆,在新加坡商界中产生示范效应,进一步吸引新加坡各个特色优势产业生产企业的投资。借助新加坡知名企业在全球市场中的影响力,通过这一示范窗口,拓宽外资引进规模,进而为引入其他国家知名企业创造条件,扩大中新(重庆)项目影响力。对于新加坡知名企业的引入,还应该在准入制度、税费减免、土地使用等方面给予一定的优惠条件,在配套基础设施方面提供必要保障条件。
鼓励市内企业赴新加坡进行实体投资。借助中新(重庆)项目平台,不仅是要吸引新加坡投资,也是为我市企业提供一个“走出去”的投资通道。现阶段,依托中新(重庆)项目,符合条件的企业已经基本实现在新加坡市场上的资金融通。在此基础上,还应该鼓励企业赴新加坡进行实体经济领域的投资。除了信贷资金之外,新加坡还可以在技术研发、流程管控、包装宣传等领域为国内企业提供强大助力,而获取这些先进要素的有效途径就是赴新加坡设立企业分支机构。通过在新加坡进行实体投资,企业可以利用新加坡的优势资源突破自身在产品研发、成本控制、品牌塑造等方面的瓶颈,增强国际竞争力。在此过程中,除为赴新投资企业提供若干便利条件之外,还须与新加坡政府积极沟通,为这些实体投资争取东道国的优惠政策。
多方位延伸拓展产业合作领域
促进经济贸易深层次互联互通
拓宽现有重点产业领域的合作内容。在金融、航空、物流、信息等重点领域上谋求更为深层次的合作。尝试通过中新(重庆)项目融资通道为我市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资金支持,在现有金融合作基础上,对现代农业发展提供筹资便利,鼓励开展旨在促进农业农村发展的金融服务合作。增加航空领域飞行员培养、飞机检修、空港商贸服务等方面的合作,在“软件”配置上向新加坡发达的航空产业标准看齐。重视多式联运项目中的调度控制、运式衔接、运营管理等经验的学习,在建立多式联运硬件设施基础上保障顺利运行。开展信息数据共享经济合作,实现大数据信息互联共享,合作开发与利用信息资源,共同做大做强信息产业。
延伸基本公共服务领域的合作交流。教育和医疗是社会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内容,新加坡在上述两个领域都具有优势经验,未来须将中新(重庆)项目合作向这两个领域进行延伸。在教育方面,借助中新国际人才培养与合作交流中心,增进双方人才培养与交流,尝试在多个层面的教育培养上谋求合作,学习新加坡在中、小学等阶段教育培养的可资借鉴的经验和做法,提升教育教学水平和质量,引进一批知名培训机构,丰富教育培训产业业态。在医疗方面,依托莱佛士国际综合医院建立的有利契机,进一步强化医疗设备引进、医务人员培养、医疗机构管理等的合作,通过医疗领域的合作交流全面提升医疗服务质量。
增加生态环保和城市管理领域合作。新加坡作为世界知名的智慧城市,其在绿色循环、环境保护、城市治理等上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契合我市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战略要求,应增加在这些领域的相互合作。引入新加坡制造生产中资源循环利用、污染物无害化处理以及生产车间无污染治理等方面的先进技术,逐步奠定绿色工业发展基础,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在城市环境卫生维护上,借鉴新加坡实践经验,合理处置生活垃圾,建立起完善的垃圾回收利用体系。学习新加坡城市交通管理经验,进一步健全公共交通网络体系,提高居民出行便利化水平。注重城市地标性建筑建设,参考新加坡城市建筑设计经验,打造特色化地标性建筑,提升城市综合形象和对外影响力。
不断创新内外部合作衔接机制
保障利益共享以实现共同繁荣
深化与新加坡政府的沟通与交流。要落实项目联合实施委员会、管理委员会、管理局的具体工作,确保建立长效、稳定的协调工作机制。建议互派常驻熟悉国际事务流程、能力突出的人员,同时,构建完善的信息反馈流程,如遇争议事项,及时进行处理。在具体企业合作项目中,须专门成立协调小组,解决双方争议问题,具体负责人员应具备国际化视野和良好的协调沟通能力。
增进与周边省(区)的协作联系。应该同周边省(区)建立良好的协作关系,继续开展诸如渝黔桂陇4省(区、市)签署共建南向通道框架协议的合作,共同推进中新(重庆)项目发展。在招商引资、对外投资、设施建设、信息互联等领域发挥各个省(区)优势,通过协作机制的建立,有效取长补短,实现优势互补,避免项目合作的同质化,充分利用中新(重庆)项目资源,促进区域经济整体水平的发展。
加强与自贸区政策的衔接和落实。自贸区与中新(重庆)项目都是我市对外经济发展的重要窗口,应该加强两者之间的沟通与衔接。要衔接自贸区与中新(重庆)项目的政策支持,自贸区争取到的国家优惠政策,合理运用于中新(重庆)项目发展,而在跨国项目合作中的成功政策,也应当沿用于自贸区建设,通过理顺两者之间的衔接机制,实现政策效应的叠加,发挥强有力的促进作用,推动自贸区建设与中新(重庆)项目共同发展,打造对外经济开放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