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更优美 设施更完善 课程更丰富从教30余年 一位退休教师眼中的渝中教育之变
上世纪80年代,女孩子们跳皮筋。
上世纪80年代小学语文课本。
主题开学典礼。 受访者供图
“我要当一位人民教师,把知识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每一个学生……”1980年,从重庆市第一师范学校(现已并入重庆师范大学)毕业后,怀揣梦想的尹祖琴被分配到重庆市渝中区人和街小学,如愿当上了一名人民教师,教小学语文。
“才进校时,学校教学楼就是一栋两层高的砖木结构房,除了老师办公室,剩下的都是教室,走路稍微用力点,就会感觉整栋楼都在颤动。”尹祖琴回忆说,当时的工作学习环境和条件都比较简陋,无论是老师的备课教案,还是学生的教材,都很单一,课外书籍就更少了。“那时候我就只有一本教师用书和教参,完全不够用,不得已只好四处借阅资料,而这些借阅回来的资料也成为老师们争相传阅的‘宝贝’。”
尹祖琴介绍,当时,老师在课堂上最常用的教学工具就是录音机和幻灯机。“现在,不少学生接触的都是多媒体教学工具了,投影仪、平板电脑、多媒体软件,有的学校甚至还配备了VR设备,教学手段真是丰富极了。”她发出由衷的感叹。
眼下,不少学生在放学后,要么径直回家做作业,要么参加各类辅导班,上世纪80年代学生的课外生活又是怎样的呢?“虽然那个时候的学习环境和条件稍显艰苦,但学生却非常善于丰富自己的课外生活。”尹祖琴回忆说,课间或放学后,男孩子们会去打乒乓球,虽然球台只是一个简易的水泥台子,没有球网,就用砖头排成简易的球网,没有球拍,就用木板剪裁打磨,但大家都玩得十分尽兴;女孩子们大多喜欢玩丢沙包或跳橡皮筋的游戏,三五成群地嬉戏打闹。
“以前的学科不多,学生的课外活动少,形式也比较单一。”尹祖琴说,现在的学生在学习文化课的同时,还能参加学校开设的书法、民乐、武术、合唱等各类特色兴趣班,校园生活丰富多彩。不仅如此,现在大部分学校都配备有游泳池、多功能厅、田径运动场、计算机室等各类硬件设施,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条件,与以前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
近年来,渝中教育事业飞速发展,良好的学习环境、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丰富的课程设置等,无一不为孩子们创造了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优良环境。“渝中有着丰富的教育、教研、教师队伍资源,正不断厚植师生全面成长成才的沃土,我坚信渝中教育会实现高质量发展。”谈到渝中教育未来发展时,尹祖琴充满了信心。(渝中报记者 刘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