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游新闻
更多的资讯等着你...
立即下载
上游新闻

汇聚向上的力量

立即下载

重庆人心中的“城市记忆” 造就新时代的“重庆名片” 下半城历史文化风貌带蝶变见证母城渝中变迁

渝中报2019-01-09 16:41

白象街。

白象街。

谢家大院。 本组图片均为资料图片

那些看得见的历史,为生长在此的人们厘清这片土地的过往,带人们去感知这座城市的精神气质和内在灵魂,引人思考共有的地域特征。

那些记得住的乡愁,珍藏着人们与这片乡土的记忆宝藏,使人对这座母城有了更多的归属感,让这座城变得柔软,有了温度,成为人们身心安顿的“吾乡”。

这座重庆城,曾经拥有多少荣耀荣光,又饱经哪些岁月风霜,未来将成就何种辉煌,毫无疑问,城市最初生长的地方——渝中区“下半城”最有话语权。

这里的每一条街道、每一个小巷,每一个文物建筑、每一处老旧民居,都是重庆城市发展的见证者和记录者。改革开放40年里,这里从热闹,到破败,如今又因以解放东、西路、长江滨江路为纽带,以十八梯传统风貌区、湖广会馆及东水门历史文化街区、白象街传统风貌区为主的下半城历史文化风貌带集聚区建设,露出“蝶变重生”的美好态势,让人们在看得见历史、记得住乡愁的同时,也再次焕发出勃勃生机。

白象街传统风貌区

重现昔日风采

“作为重庆最古老的街道之一,白象街曾是重庆开埠后的经济中心,是重庆最早的繁华之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这里居民聚居,拥有当时重庆最大的朝天门综合交易市场、水产品市场、中药材市场,非常热闹;随着时代变迁,2000年以来,下半城发展步伐渐慢,环境脏乱破旧,身处其中的白象街也未能幸免,跟着失去了光彩,黯淡了下来。”在老渝中居民李华看来,白象街的前世辉煌令人感慨,但在过去的10余年里却没有了锋芒。

好在2014年白象街传统风貌区启动建设,这一切随之得到转变。作为下半城首个城市复兴项目,白象街传统风貌区的建设以开埠时期建筑风格为主体,形成开埠风情主题区,发展特色商业、旅游业、影剧院等业态,以国家4A级景区标准打造商业景区和完善功能配套,激活白象街历史商业价值。

如今,白象街传统风貌区项目一期已开街运营,天府可乐博物馆、303话剧社、星虹影业白象街影视基地等50余家企业签约落户,招商面积1万平方米以上。

在这里,人们不仅可以感受到私立兴华小学旧址、药材公会旧址等保护修缮后的文物风采,体会到昔日的繁华景象,还能在充满民国风情的街道中漫步,在浪漫的小店里喝咖啡,在特色餐饮店里品美食,在品牌零售店内购物。

在这里,人们不仅能在白象街历史文化风貌区打造的“白象茶馆”活动中,在相声、小品、快板、评书等传统表演形式中,重拾重庆老茶馆记忆;还能在“白象街迎新花市”“白象时光——经典电影(胶片)展映”等特色活动中,体会到文商旅城融合发展所带来的别样休闲体验。

在这里,人们能直观感受到白象街的建设不只是简单地延续历史文脉,感知到建造者在不改变旧有建筑主体和形态的前提下,通过缝合、针织等一系列手法,将历史、文化和商业巧妙地联系在一起的匠心独运。

白象街传统风貌区项目有效串联的私立兴华小学旧址、药材公会旧址、白象街151号民居、重庆海关办公楼旧址、重庆海关报关行旧址、重庆反省院旧址、李耀庭公馆、江全泰号、重庆海关监督公署9处文物和人和门、太平门2处城墙遗址也在加快复原中。目前,私立兴华小学旧址、药材公会旧址已完成保护修缮,并在修复及延续原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基础上,进一步活化利用历史文化资源,结合传统风貌街区的特征,赋予文物建筑新的功能和价值,让白象街的前世繁华更加有迹可循,让白象街的今生魅力更具吸引力。

十八梯传统风貌区

再现巴渝风貌

十八梯,重庆上下半城的“时光隧道”,向上是重庆繁华的商业区,往下则是重庆老街区。很多人都说,与解放碑唇齿相依的十八梯,承担着“回望过去”的重要使命。

在过去几十年里,这里仿佛被城市发展步伐所遗忘,成为重庆主城区脏乱差现象严重的背街小巷,小摊贩聚集,环境脏乱,电线密布……种种景象无不显示出十八梯的萧条,这里有吊脚楼、欧式建筑,以及用木板搭建的穿斗房、用楠竹支撑的“捆绑房”等形态各异的建筑,无一例外地都被时光狠狠地烙下了印记。

80多岁的瞿美霞,在十八梯生活了35年,因片区危旧房改造,搬到九龙坡区新家居住,虽然90多平方米的房屋内布置极其简单,很多家具也都是从老屋搬来的,但相较于十八梯的家,她说“实在好了太多”。

30平方米,3间小屋,3辈人住。这3组数据基本可以想象出瞿美霞在十八梯的居住环境。瞿美霞说,虽然她家房屋阴暗潮湿,狭小局促,但算是十八梯片区最好的房屋之一。之所以被瞿美霞称为“最好”的理由,是因为房屋是框架结构,这在十八梯片区很少见。即便瞿美霞觉得十八梯的居住条件很差,但她依旧不舍搬离,直到十八梯片区危旧房改造民意公开调查投票的最后一天,才投下手中的那张赞成票。

2010年6月,十八梯片区危旧房改造民意公开调查结果揭晓,7000余户居民中占比96.1%的居民支持改造。

2010年7月,十八梯正式启动搬迁,除去文物保护单位,十八梯的其余建筑物、构筑物陆续被拆除。

2017年1月,重新规划打造的十八梯传统风貌区项目动工开建,按照“原位置、原形制、原结构、原材料、原工艺”原则进行保护修缮,以传统巴渝风貌建筑为主,兼有开埠建市、战时首都等多种传统建筑风貌,旨在重塑十八梯老场景,打造“老重庆底片”。

目前,十八梯传统风貌区项目样板展示区主体建设已经完工,风貌区的整体建筑形态也有了一个直观的呈现。“看到十八梯建成后的效果图,实在是好看极了。”谈及十八梯今后的改变,瞿美霞充满了期待,到建成后的十八梯传统风貌区去走走看看,也成了她的心愿之一。

计划到2020年,十八梯传统风貌区项目建设将会整体完工。届时,十八梯将引进“非遗”展示、手工作坊、传统小吃、小街铺,形成“紧十八梯”;植入重庆老字号、演艺茶座等产业,形成“慢十八梯”;引入文创产业、特色客栈等,形成“叠十八梯”。到那时候,市民及游客就可沿着老石梯拾级而上,寻找老重庆记忆。

湖广会馆及东水门历史文化街区

传承历史文脉

漆黑的巷道里,摆满烧煤和烧柴的炉子;禹王宫大殿里,塑料和橡胶物品堆积如山;会馆内到处杂乱无章、凋零破败,这是湖广会馆上世纪90年代的模样。

建筑群雕栏画栋,雕刻精美;各会馆及戏台修旧如旧,展现出湖广会馆旧日容颜,这是2005年湖广会馆修复完成后的面貌。

升级展陈,新增移民文化专题陈列馆、湖广会馆建筑构件展、重庆老城图片展等专题展览,让湖广会馆焕发出新的活力和更大的吸引力,这是2017年湖广会馆提档升级后的新颜……

我国现存规模最大的古会馆建筑群——湖广会馆在修复及提档升级之后,更好地述说着曾经的荣光与沧桑,而其周边的老旧街巷也在湖广会馆及东水门历史文化街区的建设中,逐渐恢复曾经的风貌,焕发生机和活力。

东水门老街的业态升级及基础设施改造就是其中之一。2017年底,东水门及城墙一段商业街完成业态升级和基础设施改造,引入中国渝菜博物馆、秋果主题酒店等一批文商旅城融合发展新业态,并成功举办东水门迎春灯会、汉服秀、汉服文化讲堂等特色活动,吸引了大量游客观光游览。

湖广会馆及东水门历史文化街区内的明清客栈、下洪学巷40号、谢家大院、胡子昂旧居等历史建筑也正在修缮中。位于白象街与打铜街之间一条不起眼的小巷子里的百年老院——谢家大院再次完成修缮后对外开放,吸引不少市民及外地游客到此游览。

目前,包括古会馆群、东水门及城墙、湖广会馆协调区在内的湖广会馆及东水门历史文化街区项目建设正在有序推进中,未来将以旅游、商业、历史遗迹展览、文化活动为主要功能,向世人展现渝中历史文脉,彰显母城文化特色。

多年来,下半城历史文化风貌带的建设围绕老城活化这一历史命题以及城市发展与文物保护这一关键点稳步推进,在建设发展的同时,也改善着基础设施“老”、社会公共服务配套“弱”、社会发展环境“差”、产业能级“低”、项目推进“难”、街区各类规划“散”等状况。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下半城历史文化风貌带将随着十八梯传统风貌区、湖广会馆及东水门历史文化街区、白象街传统风貌区的蝶变重生,通过文商旅城的融合发展,打造出重庆都市旅游新的增长极,实现渝中区“下半城”的高质量发展,创造渝中区“下半城”的高品质生活。(渝中报记者 李一)

审核:周希

责编综合新闻编辑部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关心一下,为你推荐更多
举报
热门评论

还没评论 快来说两句

下载上游新闻看更多评论
相关新闻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