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合作社技术人员指导贫困户养蚕。
专业合作社的养蚕室
本报通讯员钟鹏
蚕桑产业在忠县的坚守
“2017年春,5A级生丝每吨已上涨7万元,达到45万元,今年广西等地新丝每吨又涨至60万元。”
“过去两年间,生丝平均每月每吨涨1万元。”
“生丝涨了价还缺货,必须提前预订。”
…………
今年上半年,国内蚕桑市场“涨声”不断传来。
古老的蚕桑产业,在沉寂了许久后,又一次迎来了春天。蚕桑产业在忠县有着较好的发展基础,可以从中分得一杯羹吗?
10月20日,在官坝镇原官坝蚕茧站,近200平方米的室内,10多名工人忙里忙外。他们养的,是今年的第五季蚕。
室内分为4个区,分别为现代省力化养蚕区、当代养蚕区、地育养蚕区、传统饲育区。
“我们这种分区,主要是方便养蚕户选择养殖方法,他们选择自己熟悉、掌握的养殖方法养殖。”忠县友峰龙盘蚕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吴嗣明说。
友峰龙盘蚕桑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07年,拥有社员1686个,养殖户有200多个。合作社每季可养蚕300张左右,涉及官坝、石黄、三汇、马灌等镇,是忠县唯一发展蚕桑产业的专业合作社。
在专业合作社的引导下,蚕农养蚕由原来每年三季发展到四季,现在已经发展到五季,蚕农的收益不断增加。
忠县蚕桑产业基础较好,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忠县是四川省蚕桑产业的主要发展和制种基地,名声响亮。后来,生丝市场低迷,忠县蚕桑产业渐渐衰落。
官坝镇是忠县蚕桑产业发展的核心区,蚕桑产业一直是该镇的支柱产业,有1.3万亩桑园,产业基础雄厚。
不甘心支柱产业衰落,该镇利用已有的蚕桑产业发展果桑,成为现代农业新的经济增长点。
马灌镇村民岳良双发展起桑葚采摘园,开发出桑叶茶、桑叶面、桑葚酒、桑苑鸡等农产品,拓宽了蚕桑产业的收益渠道。
蚕桑产业收益看好
近日,三汇镇永和村61岁建卡贫困户田世江在摘蚕茧,他屋里堆满了白花花的蚕茧。
今年初,田世江到官坝场赶集,碰到友峰龙盘蚕桑专业合作社社员在宣传蚕桑产业,他当即决定养蚕。
田世江知道,养蚕效益高。每批蚕的养殖周期不到一个月,这收入来得快。根据自家环境和周围的桑树情况,他养殖了1张蚕。
田世江是建卡贫困户,合作社免费提供蚕种,还派出技术人员定期上门指导技术,帮助他消毒、杀菌。
不到一年,田世江的收入就超过了一万元。田世江算了一笔致富账:第一季养蚕一张,收入2300多元;第二季养蚕一张,收入2100多元;第三季养蚕一张,收入2200多元;第四季养蚕一张,收入2400多元;目前养殖的第五季,收入并不会比第四季差。
“时间短、养殖易、见效快,养蚕效益高。”田世江笑着总结蚕桑产业的好处。
在石黄镇六合村一组村民黄会平的老家,几间土墙房及院坝,到处都搭建起了蚕架,室内利用火盆升温,层层叠叠的蚕簸里,蠕动着密密麻麻的冬蚕。
“今年收入在15万元左右,除去成本收入13万元的样子。”今年开始蚕桑养殖,黄会平对取得的成绩很满意。
黄会平今年58岁,经营过官坝镇到梁平区的客车,后来又在六合村种植了600亩核桃树。
去年,核桃树初产。今年,核桃树挂果率高,但遭遇到一场大风,大部分果子被刮落,收入化为泡影。
好在今年4月,黄会平已将自家的房屋建成蚕房,养殖了15张蚕,可以弥补一些损失。
每张蚕可产茧55公斤,每公斤茧价值40元,每张蚕每季可收入2200元,15张蚕每季可收入3.3万元,五季蚕可收入16.5万元。
“多次寻找适合自己发展的产业,没想到在身边找到了一个短、平、快的特色产业。”黄会平高兴地说。
让蚕桑产业助力脱贫
丝绸行业逐渐看好,蚕桑产业逐步受到各级组织重视。2017年,重庆市外经贸委、重庆市财政局联合发出通知,对蚕桑产业发展给予适当补助。建设桑园面积集中连片1000亩以上、亩桑综合经济效益6000元以上的蚕桑多元化生产经营示范园;建设桑园面积100亩以上或年产值100万元以上的蚕桑资源综合利用示范点可获得补助。
“抓好基地建设,增加蚕农数量,提高蚕农养殖技术水平,让蚕桑产业成为广大村民增收的重要产业。”吴嗣明认为,产业应该这样发展。
为了坚守蚕桑产业这一富民产业,友峰龙盘专业合作社10多年来坚持发展,免费为蚕农提供技术,免费提供蚕种;为了发展产业,专业合作社去年在官坝、石黄镇等地建设桑园1000多亩,目前均已成林,并成功养殖了10张蚕种。
养蚕的关键技术在于小蚕的孵化和一、二眠期的饲养。吴嗣明表示,专业合作社明年将推出工厂化养殖模式,由专业合作社孵化并养殖一、二眠期小蚕,将关键环节交由专业合作社饲养,再将小蚕交给蚕农饲养三、四眠期。蚕农养殖上季蚕结茧后立即开始饲养下一季的三、四眠期蚕。这样能有效缩短养殖周期,每年的五季蚕将增加至八九季蚕,蚕农的收入会更多。
县农委相关负责人认为,蚕桑产业具有短、平、快的特点。各乡镇(街道)可以结合本地实际,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将生产成本低、周期短、收获快的桑蚕产业作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贫困户脱贫的重要支柱产业。定期组织桑蚕技术员和种养大户外出考察学习、派遣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和养殖基地、组织养殖户开展经验交流会等,为种桑、养蚕、收茧等各个环节提供“保姆式”技术服务,提高种桑养蚕技术水平。通过土地流转,建成数百亩高效丰产密植桑园,培育一批养蚕大户,使其在产业发展中起引领示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