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廷友:写就山水大世界 献美人间都是爱

陈廷友:写就山水大世界  献美人间都是爱

—专访中国绘画艺术名家陈廷友先生

全媒体记者:张行方

0c3664930bc04d419839235b35d24c5a.jpg

      陈廷友先生,1963 年生,安徽合肥人。著名画家亚明先生弟子。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安徽省文史馆特聘书画研究员、安徽艺术职业学院客座教授、安徽渐江国画院院长。

      个人画展先后在北京、上海等国内城市举办过十七次。2014 年应美国中国文化艺术基金会邀请,在哈佛大学举办《大美黄山·陈廷友中国画展》,2015 年在北京荣宝斋举办《大美黄山·陈廷友中国画展》暨人民美术出版社《陈廷友中国画集》大红袍首发式。

      作品被美国《侨报》、中国《美术报》、《中国艺术报》、《中国书画报》等多家媒体整版宣传报道,多次参加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中国画展并获奖。多幅作品被美术馆、艺术馆等专业机构和个人收藏。

      陈廷友先生是著名国画家亚明先生的高徒,曾得到恩师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陈生能苦学先人,他日必成大器也!”他数十年来潜心传统,躬耕画坛,如今在中国画艺术领域已有一番成就。

      值得一提的是,陈廷友先生艺术修养全面,绘画山水题材之外,亦喜绘花鸟,尤擅以灵动笔墨,挥写竹之清风高节,荷之清雅绝尘,或竹枝疏影,或暗香浮动,画面用色淡然而悠远,笔墨意趣充盈其间,昭显出他所一贯具有的传统艺术情怀和文化情愫。

陈廷友先生的绘画作品让人看上去就感到宽广,气魄非凡,有“方寸之间见万里”、“气象万千”的高度;每幅作品都有深度,有品位,一层一层,向远延伸,无有穷尽。

      山水画是中国一个有特色的分支,从隋朝就开始出现。山水画强调“平远”、“高远”和“深远”,运用散点透视法,平远如同“漫步在山阴道上”,边走边看,焦点不断变换,可以画出非常长的长卷,括进江山万里;高远如同乘降落伞从山顶缓慢下降,焦点也在变换,从山顶画到山脚,可以画出立轴长卷;深远则运用远近山的形状深淡对比,画出立体,山谷深邃的效果。

      山水画的技法包括“勾”、“皴”、“染”、“点”四个步骤,先用墨线勾出山石的轮廓,再用各种皴法画出山石明暗向背,然后用淡墨渲染,进一步加强山石的立体感,最后用浓墨或鲜明的颜色点出石上青苔或远山的树木。

bd240e354dd6457ba4f1d834b4ab9c69.jpg

      北宋中期的郭熙在《林泉高致》说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

      中国山水画往往在一幅画中有"高远"让你体会山峰的雄健,感到山势逼人,如身临其境;有"深远"让你感到山重水复,深邃莫测;有"平远"视野开阔,心旷神怡。要达到这样的效果,就要打破焦点透视观察景物的局限,而要用仰视、俯视和平视等散点透视来描绘画中的景物。

      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说:"得其形似,则失其气韵;具其色彩,则失其笔法,岂曰画也?"

      清代著名画家石涛的一句名言是"不似之似似之"。绘画,特别是山水画,如果一味追求描绘对象的具体的、真实的形和色的相似,无疑会压抑画家创作灵感的焕发和艺术意境的营造,力求形神统一。

      有意境是山水画的特色,有着从情感到气格的“境界”的升华,才是画家孜孜不倦追求的精髓。

      山水画注重“师造化”,要在造境,高在化境,作画和看画共同身临其境,向审美活动的深层次发展:一是亲近自然,回归自然,和大自然合一,达到主客观世界与时俱进,光景常新的境界,谓之新;二是潜移默化在真境、神境、妙境的高深境界之中,陶冶情操,净化心灵,达到精神境界的升华。

      言而总之,有了境界的高度,才有艺术的高格品位。

      陈廷友先生的绘画作品恰恰包含了这些艺术元素,值得推崇。

      时值盛年的陈廷友先生勤于观察,勤于笔墨,勤于写生,勤于交友,容万物与胸中,以饱满的热情,博爱的境界,仁慈的爱心,汇祖国大好河山于笔下,遨游画坛,风生水起,气吞万里,浪遏飞舟,舞动笔墨,写就青山大世界,献美人间共分享。

      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经过岁月的淬炼与洗礼,他的作品将会更加丰满、大气、磅礴,更加炉火纯青,在画坛会飞的更高,走的更远。

      他,一定会如愿以偿,不负众望。

责任编辑:高华芬

附:陈廷友先生绘画艺术作品欣赏——

上游号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上游新闻立场,文责作者自负。如有文章内容、版权等问题,请联系上游新闻。
联系邮箱:syh@cqcb.com
举报
分享到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