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白瓷豆
目前国内研究瓷器的专家比较一致地认为,东汉时期已经烧制出了成熟的瓷器,是我国陶瓷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由于瓷器比陶器坚固耐用,清洁美观,又比铜、漆、木等器的造价低廉,而且原料分布广泛,一经烧制成熟,就迅速地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十分普遍的用具。这时期的瓷器多数胎体纯细,常见罐、碗、壶、盆等,釉汁均匀,釉面富有光泽。
东汉白瓷鍑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南方地区,由于战乱较少,社会相对长期稳定,制瓷手工业窑场出现了遍地开花的局面。而黄河流域,大约在北魏迁洛之后,在南方的影响下,制瓷手工业才发展起来。
南方地区的制瓷手工业以越窑为代表。东吴时期的越窑青窑窑址在上虞县已发现30多处,烧窑窑炉均是利用山的自然坡度建造的窄长形龙窑。瓷器胎体坚硬细腻,多呈淡灰色,以淡青釉为主,其次为青黄釉。
东汉青瓷弦纹高足碗
常见的生活用具有碗、罐、盘口壶、多子盒、薰炉、唾壶、虎子、狮形烛台、羊形水注、水盂、砚以及专门供随葬用的灶、鸡笼、狗圈、谷仓罐、碓、磨等模型明器。装饰纹饰主要有刻划的弦纹、水波纹、斜方格纹和贴塑的人物、飞鸟、走兽等。
六朝 青釉越窑灯盏
西晋虽只有短短几十年,却是越窑制瓷成就十分突出的时期。器物胎体比以前增厚,釉汁厚而均匀,釉色多见青绿和青黄色。瓷器造型和装饰方面也比东吴时期有明显的发展。出现了不少新的器物造型,如鸡首壶、鹰首壶、鸡头或虎头双耳罐、扁壶、猛兽尊、狮形烛台、熊形尊、镂孔香薰、熊头或蛙头形水盂等。
南朝 青釉盘口鸡首壶
随葬的明器中还常见犀牛形镇墓兽、男俑和女俑。器物造型矮浑端庄,多配以铺首、弦纹、方格纹、联珠纹或飞禽走兽组成的纹饰带,以及贴塑的龙首、羊头、熊足等装饰,使器物显得美观大方,稳重而有气魄。
东晋时期的越窑青瓷基本上承袭了西晋青瓷的风格,缺乏独创精神,器物种类减少,东吴、西晋时期一度大量生产的明器基本上停烧,生活用具中的碗、盘数量大增。
西晋 青釉堆贴人物鸟兽纹谷仓
造型趋向简洁统一,并由低矮逐渐向瘦长演变。少见刻划贴塑纹饰,点染酱褐釉斑很盛行,在同一件器物上可以看到几十点之多,丰富了釉面的装饰效果。
南朝青釉贴花罐
南朝时期越窑比较典型的器类主要有钵、碗、罐、壶、尊等,器物变得修长而秀美。装饰方面发生了很大变化,以前的模印贴塑人物、动物图案几乎绝迹,点染酱褐釉斑之风也告衰竭,代之而起的是贴塑莲瓣和刻划莲花纹。莲花纹的广泛使用,可能是受当时佛教盛行的影响。
北方地区的制瓷手工业首先兴起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在今河南、河北、山东、山西、陕西等省的北朝晚期墓葬中,出土许多具有北朝风格的瓷器。经科学调查和发掘的瓷窑遗址仅有山东淄博市寨里窑,枣庄市中陈郝窑和河北内丘县邢窑三处。
东晋 越窑青瓷褐彩双鱼洗
寨里窑瓷器胎体一般较厚重,火候较高,早期的釉汁斑驳不均,多呈青褐色,晚期改进较大,青釉光亮度增强。器类以碗、盘、高足盘、罐、瓶为最常见。北朝窑烧制的莲花尊,代表了北朝制瓷的高水平。
中陈郝窑是北方唯一经过考古发掘的北朝晚期的瓷窑遗址,制瓷工艺与寨里窑颇为近似。
邢窑是唐代邢窑的前身,主要烧制碗、杯、钵、盘、罐、瓶等,以青釉为主,并烧制少量的白釉。白釉瓷器与河南安阳北齐范粹墓出土的白瓷一样,都具有釉层薄,普遍泛青的特点。北朝邢窑白瓷的烧制成功,是我国陶瓷史上的一件大事,为后来各种彩绘瓷器的生产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