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震惊中国人的首例《父子协议》,22年来的幕后风雨……
《父子协议》是由天津社科院研究员、老龄问题专家郝麦收于1996年撰写的一个真实的教育故事。
郝麦收为了让自己的独生子郝丁能够在20岁时完全独立,在1996年9月18日“逼”儿子与他签订《亲子双向自立协议》。
这个协议狠心地把郝丁推向了社会,让他独立解决未来,包括独立承担高等教育费用,自主谋业,自立结婚。可以向父母借钱,但必须偿还。而郝麦收晚年也不需要郝丁的赡养。
怀着恐惧甚至仇恨心理的郝丁见父亲真的不再管他,只得怀着“少年的屈辱”四处奔波求职;当过打字员,在没有工资的酒厂打杂,做生意赔得精光,女友提出分手……经过一番痛苦的挣扎后,郝丁真正体味到了“挣钱不容易”与“知识的重要”。
如今,“知耻而后勇”的郝丁家庭事业双丰收。郝麦收也完成了这个在中国堪称不能完成的“家庭自我教育任务”。
22年过去了,在父亲节到来之际,郝麦收向我们讲述了讲述《父子协议》背后的故事。
郝麦收做客媒体,讲述《父子协议》
签协议前
实践之前,几乎所有人都不理解
郝麦收和儿子签订的“亲子双向自立”一事,几乎遭到所有人的不解、反对。有人私下里议论“郝麦收是郝丁的亲爹吗”?
但最让他心痛的是父亲的斥责。不光斥责,父亲还拿着刊登有郝麦收“父子协议”的报道,到处去告状。
当郝麦收了解到父亲除了反对这份协议外,还担心把这个协议也套在父亲身上时,他让父亲放心,会对二老尽完全的赡养义务。后来更是写了“麦收对父母的承诺”的单项保证书,有四项16款。再后来随着父母的年龄增长,尽责的内容更具体了。
儿子一开始也是强烈抵触,有半年时间不理郝麦收。我就用亲情化解僵局。”半年多的时间,郝丁在外吃了不少苦头,碰了不少钉子,但同时他的心智却在“快速成熟”起来。郝丁终于渐渐理解了父亲的“良苦用心”。
《父子协议》是东西方文化的精髓结合
是什么原因促使郝麦收要和儿子签订这份《父子协议》的呢?“是儿子的‘不成器’!”快20岁了,郝丁的成长问题越来越多,“独生子女的毛病他几乎占全了”。
了解到国外很多家长在孩子18岁之后就将孩子“赶出家门”,逼其自立,郝麦收陷入了沉思。“我要让他知道,不自立自强就是‘耻辱’”。
“父子协议”在施行过程中,郝麦收又融入了很多“东方文化”,譬如“双向慰藉”、“双向互助”。“这是西方文化里所欠缺的,他们的父母年老后被送到养老院,和儿女的距离越来越远,亲情也越来越淡。其实他们是很羡慕中国人对父母的亲情的。”
签协议后
实践是检验《父子协议》成败的标准
“实施了22年,应该说郝丁现在的生活、事业状况是令人满意的。”郝麦收提起儿子,毫不掩饰自己的赞赏之情。
据他介绍,42岁的郝丁遵照协议,完成了大专、研究生的学业。学费是靠“父母贷款”,如今贷款已全都还清。和妻子靠着诚实劳动,基本凑齐了房子的首付款,现在每月自己还房贷。
郝麦收夫妇和郝丁夫妇
而最令郝麦收开心的,是郝丁通过这些年在社会上的跌跌撞撞、不断尝试,终于摸索到了适合自己的“事业”。
“我们最大的收获,就是这项协议坚定了一种信念:养儿子不是为了给父母养老,而是要让他对社会尽可能多地做贡献,他对社会的贡献越大,我们的教育就越成功。”
实践丰富了《父子协议》的内容
《父子协议》在实施过程中,是一帆风顺?还是困难重重?郝麦收总结说“坚持大原则,灵活小变动”。
郝麦收夫妇和孙子
“我们把曾经的一间工作室借给郝丁结婚用,我和妻子则住回到自己原来的房子里,并拿出一间居室做我们退休后的工作室。等郝丁真正购房时,我们和亲家各资助了10万元,这样孩子就凑够了首付。
当有了孙子后,郝丁和妻子前前后后找了多个保姆,但均因这样那样的原因无法持久。这时,我和妻子决定再次帮助他。现在我们和亲家轮流照看孙子。”
当社会民生的保障不足时,我们就要从实际出发,力所能及地提供帮助。老人帮带孩子,虽然没有法律责任,但有‘感情责任’,有‘生命的传递责任’。所以‘亲子双向自立协议’中我又增加了‘双向互助、双向慰藉’。可以说,实践丰富了《父子协议》的内容。”(老年生活报)
善养传媒——为中国一流养老服务
善养传媒致力于老龄全产业链的品牌策划与整合营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