遍看颍川花,不似师师好——北宋歌姬李师师轶事趣谈
编撰:史遇春
李师师,北宋末年的青楼歌姬,东京(今河南省开封市)人。关于李师师的文字,多见于野史、笔记小说等。
李师师的父亲,是汴京城内经营染房的李寅。李母早逝,由其父煮浆代乳,抚养李师师成人。
据说,李师师生下来之后,就一声都不曾哭过。一直养到三岁,都未尝见到她的眼泪、听到她的哭声,李师师被人视为怪异。三岁那年,按照当时的习俗,李父将她寄名佛寺,老僧为她摩顶之后,她突然放声大哭。李师师的哭声,高吭嘹亮,声震屋瓦。
老憎合十赞道:“这小女孩,真是佛门弟子啊!”
据说,当时一般人都把佛门弟子叫做“师”,“李师师”的名字,即由此而来。
李师师天生一副好嗓子,因家庭变故,委身青楼之后,有老鸨的悉心调教,细致指点,不满15岁的女孩李师师,已经是人物风流、歌喉婉转了。在当时的首都教坊中,她已经能够独领风骚,占据一席之地了。李师师最擅长“小唱”,她所唱的,多是当时十分流行“长短句”,也就是后世所称的“宋词”。
北宋著名词人张先【公元990年~公元1078年,字子野,乌程(今浙江湖州)人,天圣八年(公元1030)进士。有“张三影”之称:“云破月来花弄影”;“娇柔懒起,帘幕卷花影”;“柔柳摇摇,堕轻絮无影”】就创作有新词牌《师师令》,并填词一首:
香钿宝珥。拂菱花如水。学妆皆道称时宜,粉色有、天然春意。蜀彩衣长胜未起。纵乱云垂地。
都城池苑夸桃李。问东风何似。不须回扇障清歌,唇一点、小於珠子。正是残英和月坠。寄此情千里。
据说,这词就是专为李师师而做。
北宋著名词人晏几道【公元1038年~公元1110年,字叔原,号小山,抚州临川文港沙河(今属江西省南昌市进贤县)人。宰相、著名词人晏殊第七子。】曾在《生查子》一词中,这样描写李师师的色容:
远山眉黛长,细柳腰肢袅。妆罢立春风,一笑千金少。
归去凤城时,说与青楼道:遍看颍川花,不似师师好。
北宋著名文学家、词人秦观【公元1049年~公元1100年,江苏高邮人(现高邮市三垛镇武宁秦家垛),字少游,一字太虚。被尊为婉约派一代词宗,别号邗沟居士,学者称其淮海居士。宋神宗元丰八年(公元1085年)进士。他与黄庭坚、晁补之、张耒号称为“苏门四学士”,颇得苏轼赏识。秦观生性豪爽,洒脱不拘,溢于文词。】也曾作《一丛花》,赠李师师:
年来今夜见师师。双颊酒红滋。疏帘半卷微灯外,露华上、烟袅凉口。簪髻乱抛,偎人不起,弹泪唱新词。
佳期谁料久参差。愁绪暗萦丝。相应妙舞清歌夜,又还对、秋色嗟咨。惟有画楼,当时明月,两处照相思。
才子佳人,互相爱慕,本是一段佳话,无奈秦少游身在公门,李师师长住青楼,最终注定是一段没结局的感情。
秦观之后,和李师师交往最密切的文人当数周邦彦【公元1056年~公元1121年),北宋著名词人,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官历太学正、庐州教授、知溧水县等。少年时期个性比较疏散,但相当喜欢读书,宋神宗时,写《汴都赋》赞扬新法,徽宗时为徽猷阁待制,提举大晟府(最高音乐机关)】。
周邦彦解音律、工文词,因作品词句绮丽绝伦,京城歌伎无不以唱其新词为荣。初见李师师,周邦彦便有相见恨晚之叹,随即填《玉兰儿》词一首,记录他对李师师的印象:
铅华淡伫新妆束,好风韵,天然异俗。彼此知名,虽然初见,情分先熟。
炉烟淡淡云屏曲,睡半醒,生香透玉。赖得相逢,若还虚度、生世不足。
李师师喜欢周邦彦的文采,十分乐意与他接近。交往日久,二人关系甚为密切。据宋人陈鹄《耆旧续闻》中记载:
“美成至角伎李师师家,为赋《洛阳春》云……”
记载中的《洛阳春》一词,内容如下:
眉共春山争秀,可怜长皱。莫将清泪湿花枝,恐花也如人瘦。
清润玉箫闲久,知音稀有。欲知日日依栏愁,但问取亭前柳。
与文人词客的交往,为李师师的人生增趣不少。但是,就如同大多数的青楼女子人生遭遇一样,这些交往,无论是情深情浅,也无论是情真情假,最终都没有结果。
李师师仍然在风尘之中讨生活。
宋朝南渡后,李师师下落不明。
有人说她捐出家资助宋军抗金,自己在慈云观出家做了道士;有人说她被金军掠走,蓬头垢面,不肯盥洗更衣去见金人,乘人不备,吞金簪自杀;也有人说她随便嫁了个商人为妾,后来在钱塘江淹死了。
名动一时,最终还是落得如此凄凉。
佳人香消玉殒,芳魂消散处,已无迹可寻,只留下一些诗词与故事,予后人传扬吟诵。
写文章,我是认真的。我署名,我为自己负责。一个乡下读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