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廷超:中国书法艺术究竟是以“形质”为重还是“神采”为重?

中国书法艺术究竟是以“形质”为重还是“神采”为重?

董廷超

   “书之秒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逾古人”这段话,是南朝著名的书法家王僧虔在【笔意赞】中开宗明义提出来的。(王僧虔:今山东人,王右军之四世族孙)全段的意思,我认为主要是对书以记事,文以载道而言的。当时书法主要是表达思想情感,代替人们进行语言交流的一种工具。本段的意思,告诉人们在写字行文时,应集中精力在内容上。第二、道破了人们在写字行文时,心,手,笔相忘的一种最高境界。

董廷超作品       燃香品书

     书之妙到,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逾古人。“形质次之”用在今日,笔者认为实有不妥。当今时代,不再是单纯的以书记事,以文载道了。而大部分书法家作品以写古人诗词、歌赋为内容,以名文、名言、名句为主体。最重要的一点,是颠倒了形神关系。其二,书法艺术已经发展成为一门美学艺术学问。人们在艺术技巧上,学问上专门提出来研究、探讨、使其发展,“形质次之”这四个字,不但不妥,更有误导之意。

      错的就是错的,不能认为是哪一个名家说过的就一成不变,什么都成了正确的,这是极端不公正的。古人的东西在过去那个时期正确,不一定今天就完全正确,只能靠实践去证明。名人的艺术及许多经验,在东西方正确,不一定用在南北就适应,因为正确与否,还得靠我们去检验,实践,总结。真理是在不断修正错误中发展的。

董廷超作品   对联

  一、形质潇洒,神采飘逸。有了端庄大方的形质,才会表现出凛凛威严的神采

     书法作品水平的高低,在于形神的变化。“形质”一般指作品的文字。如楷书、行书、草书等,各式各样的书体。“神采”,古人指作品的内容,为文的中心思想;也指作品中的字体英姿、神态。形神兼备是古人提出来的。今天,就依古人的论点所说,如果书法作品没有形体,就是一张白纸,哪里有什么神采可言呢。没有形质无法体现神韵,从这一点,可以证实,形质在先,神采在上。进一步说,就是书法中的字体与内容,神釆与意境的关系。即原有的为形,形是固有的物质基础。书法作品的物质,就是中国汉字。神是精神风貌,思想感情,一种幻觉,把物化了的为神。神是人们追求的一种向往和理念,看过《封神演义》的人都懂这个道理。

  董廷超作品    道

      无论是一个人还是一个物体,他是怎样的一个形,其表现出来的就有怎样的一个神韵。只有正确处理形神关系才能正确地去创作。神的好与坏,奇与妙是靠形体来体现的。如果抛开了形去讲神是不合道理的,无法创作出好的作品来。

      世界上不论是人还是物,有了形体的存在,才会有他的一个传说。这个传说,就是形与神,体与韵。如果没有一个物体的产生和存在,就不会有后者,更不会有某种传说。

董廷超作品    妙笔生花

     中国书法作为世界上独有的书法艺术,其作品的形神如何定义呢?

     以我个人浅见,形在先,神在上。形是固有的物质东西,神是人们追求、向往的一种精神,应该说形态烂漫,神采焕发;形质端庄,神采威然;形质潇洒,神采飘逸,才是正确的。

董廷超作品   毛主席《沁园春  雪》

      至于古人王僧虔曰:“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逾古人”。他不是指书法的神采。我认为也不是纯粹针对书法艺术而言的。道理很明白,因为其一,当时书法不是专门作为一门艺术来研究;其二,书法在当时仅是帮助人们代替语言交流的工具,是一种方式。这个神采应该是指文章内容和构词的巧妙,用词恰当,语言的精炼。“形质次之”意在是书以记事,文以载道,人们写字行文时应集中精力在内容上;兼之者方可绍逾古人,若为文时,字迹优美,形体飘逸,就会使文章锦上添花。这就是他讲的其中的道理。另外,有一句古语:“孔夫子不嫌字丑”。 意在,用辞精彩,内容丰富,只求文章好。这足以说明了问题。

     在古人论书中,又有字达火候,有意而无意书之出焉。如《兰亭序》和《祭侄稿》也能说明其中的道理。“兼之者方可绍逾古人”我觉得意思很对(意在形神兼备),“形”是指书法的字体,“神”指文章的内容,字好文好,上也。把书法的形质排在了神的前面,有形体,然后才能显示出神采。

董廷超作品    龙马精神

      而今把书法作为一门艺术学问,专门提出来研究讨论它,自然赋予了形神以新的内涵,显然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就不正确了。今人不是以书记事,以文载道。而大部分书法家作品以写古人诗词歌赋为内容,以名文,名言,名句为主体。最重要的一点,颠倒了形神关系。我在前面说过,形是固有的,固有的为元,即元气,元神,元神是一种有生之物。书法的有生之物就是中国的汉文字。神是美好的,向生虚幻,理想的东西。没有形,去说神是空洞的。书法的神采靠书法的形质来体现。形质潇洒,神采飘然。有了端庄大方的形质,才会表现出凛凛威严的神采。应该是形在先,神在上,也可以说,神为上,形在先。怎么敢去说形质次之呢?

董廷超作品    室雅兰香

    二、形质次之,导致了书法向错误的方向不断延伸发展,使中国书法走了许多弯路。 

      书法作品离开了形去说神是无稽之谈,没有出处的说法。就是胡思乱想。因而,最近这些年出现了许多没有名堂的一些所谓之书法。怪书,坟书,狼书,鬼书、针书等等。书不像书,字不像字,画不像画。书不像书的一些妖术、图案等。究其原因,就是所谓的“神采为上,形质次之”造成的。张口“神采为上,形质次之”。闭口“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形质次之”能有神采吗?

董廷超作品      登高远望  长啸临风

   “形质次之”,既贬低了书法,又贬低了书法的载体——方块字。它表现出来的全都是些丑态百出的怪现象,何有神采呢?所以,笔者认为“形质次之” 四个字,对当前书法继承、发展实有误导之处。

     前面已经谈到,以丑为美的怪现象,是不适应我们中国人的审美意识的,所以它不会长期存在。即使目前存在,也是暂时的,不会长久。永远进不了中国书法的殿堂。

董廷超作品    对联

      从古至今事实证明,神是人们封的,没有人就不会有神。《封神演义》斩将封神的故事,一切说的明明白白。事实告诉我们,形不端,表不正,是不会有神的。丑书只能是魔术,巫术,仅仅是汉字的一个形体,代表不了正统书法艺术。

       由于现代个别书家对古人“形质次之”的理解错误,才导致了中国书法不能正确地向前发展,才使中国书法走了许多弯路,出现了许多弊病。以后,只有端正了形神关系,才会有一个正确的目标。方向明确了,书家才会创作出好的作品。

董廷超作品     韦应物《滁州西涧》

       错误的就是错误的,不能不纠正。即使名家的论述,也不能一成不变;盲从“权威”是极端错误的。是错误就应该纠正。改变现状,纠正错误,是古人的经验教训。我们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改变不良倾向,坚持正确方向,剔除一切创作中的不正之风。坚持正确,改正错误,还原书法创作的一条正路。这还需靠大家团结起来共同去检验,实践,总结。因为正确光明的道路,是在不断失败与成功中探索出来的。

      书品,诗品,画品,人品,人品为上。颜鲁公可谓忠烈之士,他的作品体严法正。体即形,只有严正二字,从未见形质次之。大书法家黄庭坚论书核心内容是“重韵”,他所谓的“韵”即指在笔墨之外蕴涵不尽的精神风度。如何使作品以“韵”胜呢?首先要去俗,他说学字即成,且养于心中无俗气,然后可以作,示人为楷式。

董廷超作品    林散之诗一首

      自古以来就有“形端表正,德建名立” 的论述。《千字文》中“徳建名立,行端表正”意即品德高尚可以建立功名伟业,行为端正可以成就理想目标。一个人“行不端表不正”,就会丑态百出。人的所作所为和万物发展是一个道理。不正则邪,邪不压正,正胜邪则治而安,邪胜正则乱而亡。此论不单说为人处世,亦可用于书法创作。

董廷超作品      观海听涛

       启功先生对“行端表正”极其推崇,经常书写此文辞为内容的书法作品。形与行哪一个字都离开行端表正呢!如果离开了行端表正,自然而然地就丑态百出了。过去是这样,今天仍然是这样,将来还是这样。形质次之怎能是正确呢?说严重一点,它是极其错误的一句话。由于它的错误,才导致有的书家向不正确的一面不断延伸发展。如果不彻底纠正,是不行的。不仅是中国书法创作,即使是人的行为,也一样必须行端表正。

董廷超作品    刘长卿》《送上人》

       古人云:“庙堂之上以养正气为先,海宇之内以养元气为本,能使贤达君子无忧心之言,则正气培矣。能使群黎百姓无腹诽之语,则元气固矣”。正气甚为重要,不正则邪。老子曰:“孔德之容。惟道是从”,意思强调人生应该谋正道。孟子曰“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无道,以身殉道”。元气乃指民也,民气,养民之心也。此乃正顺应当今社会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古人甚于今,数百年之前即有此论,真乃奇也,妙也。元气是一国之本,也是强国之源,有元气,则国之昌盛。无元气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空阔之谈,何有兴盛发展呢?翻开历史,正邪一直在较量。不正则邪,正胜邪则治而安,邪胜正则乱而亡。这就是历史的真实写照,国与家一理,大与小一理,人与物一理。而博大精深的中国书法何尝不是呢?启功的行端表正,不就说明这一点吗?

董廷超作品    对联

上游号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上游新闻立场,文责作者自负。如有文章内容、版权等问题,请联系上游新闻。
联系邮箱:syh@cqcb.com
举报
分享到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