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好家风》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特别节目今晚播出

《家国四十年》今晚首播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揭开了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序幕,由此,中国走上了改革开放的道路。一个人、一个家庭、一座城市,这四十年里每分每秒每时每刻发生的故事,都是时代的脉动。他们是见证者、是参与者、是先行者、是创造者、是受益者……他们见证着家与国的紧密相连。

2018年,在这个特殊的历史节点,河北卫视《中华好家风》倾力策划献礼改革开放40周年系列特别节目《家国40年》,带领观众一同走近那段激荡而伟大的征程,一起见证四十年卓越而辉煌的成就!

此系列节目共四期,从前期策划、成稿、拍摄,到后期剪辑、包装、审看,历时半年有余,启用航拍机等录制设备近20台,导演、拍摄团队近30人,奔赴北京、珠海、香港等地,“海陆空”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呈现。用最真实的故事表达最真切的情感,用最真切的情感展现最振奋人心的家国四十年。

四期节目将从今晚(2018年12月3日)到12月24日,每周一21:20在河北卫视陆续与观众见面。

《中华好家风——家国四十年》结合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的代表性事件,从不同角度挑选出具有时代意义的人物及故事。亲历者倾情讲述,全纪实实景外拍,以“家”为主体,以人和故事为本,既展现大精神,更注重小切口,在故事细节的打磨上更加生动感人。滴水纳海,以小见大,每期通过讲述一位嘉宾的人生及其家庭40年的变迁、发展等故事,展示出改革开放浪潮中人们生活及思想的巨大变化和改革开放的深远意义!

好故事传递文化自信

今晚,首播“家国四十年之文化守望者——马未都专访(上)”。

马未都,收藏家,作家、央视《百家讲坛》主讲人,脱口秀节目主持人。同时他也是新中国第一家私立博物馆观复博物馆的创始人及现任馆长。

本期节目,家风召集人方琼与她的好友、著名电视节目主持人朱轶一起到观复博物馆拜访马未都先生。三个“话痨”老友难得一聚,完全没有了平时录节目时的正襟危坐,从观复猫到观复二字的由来;从文学的初心到“下海”;从收藏的缘起到未来愿景;……三人畅所欲言,聊了个痛快!马未都甚至亲自当起了解说员,带两位老友实地品鉴自己毕生珍藏,据他介绍,其中很多件文物也是改革开放后才有了机会和条件从国外拍回,它们也算是荣归故里回了家了。

节目中,导演组用三个关键词“爆款、裸辞、回归”概括了马未都的“文青”时代,连他自己都说,这三个词选的恰如其分。创作“爆款”小说一夜成名:改革开放初期,未及而立之年的马未都创作小说《今夜月儿圆》,被《中国青年报》整版刊发,这篇小说也被誉为爱情小说“破冰之作”,一下子成了“爆款”。

放弃出版社编辑的铁饭碗“裸辞”下海,开歌厅,写剧本,拍情景剧;包括现在做脱口秀节目主持人,做馆长,开发文创等等,他的人生可谓丰富多彩。

说到“回归”,马未都感触最深,“1997年,改革开放近二十年,这一年香港回归,回归这个词第一次印到了我的脑海里,特别深刻。”如今,他更多地是关注着“文化回归”,“从对西方文明的崇尚,到对自身文化和历史的重拾与回归,崇尚别人的文化是短暂的,还是要回归到自己的文化上来。”

回望改革开放这四十年,马未都说,自己的“人生命运的发展轨迹刚好与国家改革开放这四十年的发展历程高度契合,都可以说是顺势而起”。

以人为本 讲好故事

第三期“家国四十年之‘中国标准’缔造者——港珠澳大桥建设者代表、岛隧工程副总工程师刘亚平专访”。2018年12月17号21:20分播出,节目播出的第二天距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整整四十周年。

2018年10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珠海宣布港珠澳大桥正式开通。这座构想于1983年、历时15年论证并建设、总长约55公里、被誉为新世界七大奇迹的世界最长跨海大桥终于惊艳亮相,一时间刷爆朋友圈。

每一个伟大工程的背后都是“人”在支撑!刘亚平和他的团队以及数以万计的大桥建设者们就是这样值得被宣传被铭记的“幕后英雄”。

从2005年开始参与项目论证,2013年来到珠海实地参与建设,到现在整整13年时间,刘亚平见证了港珠澳大桥从无到有的每一个瞬间,“它就像我的女儿,我精心呵护培养了这么多年,她终于长成了这么美丽这么优秀的姑娘,如今我又要亲手送她出嫁了,很欣慰,但真的不舍……”。

在广阔的伶仃洋上,方琼与本期节目飞行嘉宾、著名媒体评论人石述思先生问起刘亚平,“这13年,有哪些难忘的瞬间?”“太多了……”

“我们施工到今天为止,没有因为我们在这里施工,而伤害一只白海豚,相反,竣工后白海豚的数量,没有减少反而还增加了。”

“工程刚开始的那四年,有47个人,全是“80后”“90后”在海上,最近的时候,离热闹喧嚣的香港大概几百米的距离,可他们住在集装箱里坚守了一千多天,我们都叫他们是‘铁打的团队’”。

“第一次沉管安装我们整整进行了96个小时……”

“那些年轻人们,每个人从工地回来都被晒得黢黑。”

这些都是刘亚平铭记于心底的瞬间,平凡而伟大,微小却耀眼!

他手指港珠澳大桥海底沉管隧道的那一片茫茫海面,自豪地说“这就是我负责的那一段海底沉管隧道,你们看到这片海面,可能只是一片海,可能会想象这下面是一段隧道,但我能‘透视’,我能看到她每一节沉管,每一根钢筋,每一颗螺丝,包括它们怎样连接,它们怎样安装固定。因为这些都早已刻印在了我的心里。”

石述思先生也曾在现场不无感慨地说到:“观众通过其它媒体看到的可能千篇一律,就是大桥多么牛多么美,可我们这次一定会让他们了解,这是一座有温度的桥,桥上是一个个鲜活的面孔……”这应该是对我们这期节目最好的诠释。

从好故事中体悟改革先行的勇气和初心

第四期“家国四十年之改革先行者——老舍茶馆创始人尹盛喜之女尹智君专访”。2018年12月24日21:20播出。

老舍茶馆是改革开放后中国第一家文化茶馆,北京市第一批集体经济的民营企业。1979年6月,创始人尹盛喜先生响应党的号召毅然“摔掉铁饭碗”带领20名知青在前门箭楼西侧,一起动手砌土灶支铁锅,靠卖两分钱一碗的大碗茶开始起家,进而创办出了驰名中外的京味儿文化地标、传统文化的“圣地”——老舍茶馆。

本期节目特别邀请到了著名媒体人曹景行先生,他与方琼一到老舍茶馆门口,立刻就被“老二分”茶摊吸引住了,“二十五年前我曾来过这里,喝过一碗大碗茶,没想到,二十五年后,还是二分钱一碗……”。老舍茶馆的大碗茶还依旧保持着40年前的老味道。在北京城里,40年如一日卖2分钱一碗茶的,除了老舍茶馆,再无他家。尹智君(尹盛喜先生的女儿,老舍茶馆现任掌门人)说:“我们就是卖大碗茶起家的,不能忘本。茶摊不能没,茶叶不能次,价格还永远是两分钱一碗。”

走进老舍茶馆,京味儿扑面而来。无论是美妙动听的大碗琴还是老舍夫人亲题的牌匾,亦或是那些现如今并不常见的老物件,用老舍茶馆现在的掌门人尹智君女士的话来说“老舍茶馆里的每一个物件都是一段历史”。尤其是馆内朱红色木制扶梯两侧悬挂着数百张老艺术家、传统文化传承人的照片,他们都曾在老舍茶馆表演,方琼惊喜万分,“骆玉笙、梅葆玖、刘兰芳……这些大家也都曾做客我们节目……”传承传统文化,坚守文化阵地,老舍茶馆与《中华好家风》的精神气质高度一致!

40年,老舍茶馆几经浮沉,但大碗茶依然京味京韵十足。节目中尹智君回忆2003年自己刚刚接任掌门人时的景况,百感交集,几度哽咽。那一年尹盛喜先生去世,又赶上非典,老舍茶馆门可罗雀,为渡过难关,尹智君拉下脸面给老主顾发短信卖茶,“人家是要的茶吗?当年老尹总带着这些人创业为国分忧为民解愁,现在你们遇到难关了,你给我发这个短信,我来为你们解一次愁……”

之后,她发现很多年轻人对传统大碗茶和传统曲艺表演兴趣不高,就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她将传统乐器与现代音乐相结合,特聘专家革新节目;同时,建立起高端品茶场所、特别在二楼开辟老北京传统商业博物馆等,既保留了传统文化的精髓,也让更多年轻人了解和喜爱上了我们的“国粹”。

而说到传家宝,她说自己和老舍茶馆的传家宝,都是父亲当年创业时用过的那个水舀子,“它是象征着中国改革开放经济体制转变过程当中,一个民营企业价值体现。我父亲乘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东风,当他擓第一舀子大碗茶的时候,就意喻着我们要走很远很远,要把这碗茶变成连接世界及每一个人人心的一碗茶。”

永远在路上

改革开放一路走来,这四十年,于国家是一段不朽的历史;于一个家庭是携手同行,是风雨与共;于个人则是人生芳华,是无悔青春,更是永恒记忆。

四十年,乘风破浪;

四十年,砥砺奋进;

四十年,春风化雨;

四十年,初心不改……

光辉岁月弹指间,四十年来家与国。《中华好家风——家国四十年》四期系列特别节目将于12月3日开始的每周一21:20在河北卫视温暖上演,用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和家风故事,带领观众感悟四十年家国变迁和一代人至情至性的家国情怀!

与我们可爱的祖国一样,《中华好家风》也即将迎来它的“将来时”,历史无言,岁月无声,故事讲不尽,真情诉不完,《中华好家风》时刻准备着,永远怀初心,在路上。

上游号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上游新闻立场,文责作者自负。如有文章内容、版权等问题,请联系上游新闻。
联系邮箱:syh@cqcb.com
举报
分享到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