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扁鹊、华佗等名医通过“望闻问切”探究患者内部的病因。
202年前,法国医生雷奈克制作了一根特殊的空心木管,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听诊器。
123年前,德国物理学家伦琴发现了X射线,打开了一扇通向人体内部“迷宫”的窗户。
47年前,CT问世,医疗影像学正式建立。
从“望闻问切”发展到医学影像,从X光扩展到CT、超声、核磁共振(MRI),直至更为高端的PET-CT技术,医学界正不断借助着这些日新月异的新技术,深入探究着人体内部的病变情况,为临床手术“带路”,并最终为患者“铲除”病痛。
黑白影像——疾病诊断第一关
穿过人来人往的门诊长廊,直至看到排着“长龙”等待检查的队伍,这里便是河北燕达医院医学影像科。“空间大、设计合理,无论是检查室还是阅片室都非常宽敞,最重要的是这里的检查设备非常‘高精尖’,即便放置在北京也是最好的”,这是医学影像科主任陈新对这里的第一印象。
京东地区唯一一台3.0T MRI,64排螺旋CT,宝石500排CT,钼铑双靶乳腺X线机,高端数字化血管造影机……借助这些高精尖的检查设备,影像科医师们完成着一项又一项X光、CT、磁共振、DR、乳腺钼靶、胃肠造影检查和介入治疗(一种以影像为引导的微创手术)。
“可以说,影像科是临床疾病诊断的第一关,是冲锋的第一线,我们通过‘黑白影像’为临床医师查清病患‘底细’,清除路障,并将患者实际情况及时准确地反馈给临床医师,临床医师依据影像科提供的影像信息,结合患者情况确定诊疗方案”,拥有32年影像学工作经验的陈新主任介绍着他眼中的“影像世界”。影像工作在外人眼中或许枯燥无味,但在陈新主任眼中,它是一门值得深钻细研的学问。
影像背后——用眼用脑更要用心
CT检查270人次,DR检查105人次,磁共振检查97人次,介入治疗5人次……这是影像科7月份其中一天的工作量。以CT为例,按照一次5分钟完成来计算,270次/每天的工作量,需要一个人连续工作22.5小时才能完成。“工作量很大,加班加点是常态”,但在工作量极大的压力下,检查质量并未打折扣。
从技师拍片,到医师阅片,环环相扣,每个环节都十分重要。一幅接一幅图像阅读,一个接一个报告审核,简单的几分钟搞定,复杂的甚至要花半个小时以上,疑难病例还需全科会诊。有时,黑白影像决定着患者的喜与忧,甚至是生和死。“这就要求影像医师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功底,更要有丰富的实战经验,用眼,用脑,更要用心,因为每一张黑白影像的背后,都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陈新说。
暑假前,12岁的女孩小婷(化名)在一次体育课上意外摔倒,导致膝关节肿痛,不能正常行走,家长和老师当即把小婷送到了燕达医院就诊。
通过精细而充分的磁共振检查后,陈新主任发现小婷的骨裂挫伤和水肿只是表象,更深层次的病因是她患有“先天发性髌骨发育不稳定”,这是一种膝关节先天发育不良的病症,这类患者只要稍微屈曲就会造成髌骨脱位,经过撞击后韧带撕裂,又会回位,这样反复脱位后就会导致不可愈合的软骨损伤。
“很多医生通过表象很容易诊断小婷是骨挫裂伤,如果没有通过周密精细的检查,小婷的问题极有可能会漏诊,不可愈合,到四十岁左右就有可能发展成退行性骨关节病,关节就像八九十岁老人的程度了,这样的后果是不堪设想且没有任何挽回余地的”,这样的案例不胜枚举,值得欣慰的是,在陈新主任的培养下,燕达的每一位影像医师为患者检查时,都能够精细、全面而到位,使误诊及漏诊率逐步下降。
内涵建设——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随着医学技术和检查设备的不断进步,影像科从单纯的诊断形态解剖学检查,扩展到了功能解剖学和分子影像学(磁共振等技术),重要性不言而喻。“影像科要与医院的各个科室打交道,担负起支撑临床科室发展的任务。像肛肠科目前需要的排粪造影等等很多功能性检查,我们都积极安排推进。只要是临床科室需要,我们都会尽力配合开展”,陈新主任介绍,这也就对影像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
“影像人才越来越稀缺”,每一位影像医师,一般都需要至少5年的培养周期,除去影像专业知识学习外,内科、外科、妇产、儿科等临床科室知识也要了解掌握。此外,还要通过执业医师考试、上岗考试等,可见,培养一位影像专业人才是多么任重而道远。
为提高临床一线医师神经系统疾病影像诊断技能,促进疑难疾病诊疗水平,陈新主任会采用“外”+“内”的方式培养影像人才,意在将影像医师们培养成“能诊善断”的影像骨干力量和精英人才。
“我们每月定期邀请国内著名神经影像学专家、天坛·燕达脑科中心学科顾问、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影像中心主任高培毅教授来燕达为我们的医学影像科技师开展‘理论性’的学术讲座及‘实战性’的病例分析”,此外,陈新主任每周都会安排一次由他主讲的全科培训课程,内容涵盖影像学前沿诊断技术分享、病例随诊、影像报告质量评比等内容。同时,也会安排课题研究,由影像技师、医师自行完成对课题的研究、学习、提炼,并以上台宣讲的形式分享给他人,在科室内形成浓郁的学习气氛,对大家知识及技术水平迅速提升帮助极大。
他所作的这些,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为患者的健康保驾护航。
而今,燕达医院医学影像科在陈新主任的带领下,不但得到临床科室及患者的肯定与赞许,科室的发展也稳步向前推进着。2017年1月,京津冀三地正式实施了医疗机构医学影像检查资料共享试点工作。首批试行医学影像检查资料共享的医疗机构共102家,其中河北省45家,河北燕达医院名列其中。在团队建设方面,医学影像科从9个医技科室中脱颖而出,被评为2017年度优秀团队。同时,在技术管理方面,也因精湛的医技水平及出色的报告质量获得省专家的认可和肯定。
探索的触角还在延展,“医学影像是一个螺旋上升、不断变化的过程,科室要想有更好的发展,一定是大家拧成一股劲相互扶持着往前走”,在这条路上,陈新和他的影像科全体同仁们正在努力创造着一个又一个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