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
今天又点赞重庆了↓↓↓
《人民日报》(2018年06月28日 10 版)
馒头山,鸡窝地,扛着锄头种玉米。这曾是重庆农业的写照之一。在九成以上耕地是丘陵、山地的重庆,农民开着拖拉机进行规模化种植的画面,相当稀奇。
在重庆潼南区小渡镇刘家坝社区,一年前还杂草丛生的2300亩山地已经种上了整齐的树苗。“一年前的这个时候,刚刚流转这块地,兴高采烈地准备去买拖拉机,却发现山太高、路太窄、田埂又多,拖拉机根本开不进田里去。”准备在农村大展宏图的农业大户李传桂,被眼前的景象浇了个透心凉。
不得已的李传桂跑到潼南区农委求助。农委工作人员听他讲完,给他联系了当地农机专业合作社的技术员陈伟。
“你听说过宜机化改造吗?”陈伟开门见山,给李传桂介绍了这个新名词,“宜机化,不是说把山都推平,给你改成平原田地,而是合并细碎地块,改造坡道、沟渠和道路,保证大型机械开得进去、用得起来。”
“山地能当平地种,改造费用也不高。”陈伟的这句话让李传桂动了心。
从勘查、技术指导到标准化改造,仅两个月时间,馒头山下的巴掌田、鸡窝地变成了平整的田地,落差还在,但是有了机耕道连接,大机器能下田了。李传桂算了一笔账,以除草为例,以前给一亩地除草,得好几个人干一天。现在,一台拖拉机一天就能给50亩地除草。
2017年,重庆市财政安排4000万元,带动业主投资7500万元,对10万余亩山地进行了宜机化改造。2018年,重庆市通过农发资金启动近60个项目,计划改造7万余亩土地。
在潼南区双江镇高石村,农户陈素华也包下了2800多亩土地,自己花钱,比照着别的村做了改造。
“有没有补贴都要改,这是我们农民的大好事。”陈素华说,改造以后,大型农机能开进地里了,她也能对土地进行自动化管理。
“没整治之前,潼南的田地块最大也不过一两亩,小的只有两三分。但是相邻地块的上下高差却有二三米。”潼南区农机技术推广服务站站长何忠介绍说,通过宜机化改造,潼南已经有超过3万亩撂荒地“活”起来,形成了万亩花椒、万亩中药材产业基地。还出现了一批专门进行耕地宜机化改造的农业合作社。
“改造成本不算低,但是很值。”重庆市农委主任路伟介绍说,“耕地宜机化改造后,耕地面积增加了3%—5%,极个别达到了10%。大中型农机代替以往的人工或中小型农机,一亩旱地一年节约成本500元以上。”
重庆大型农机数量的激增也是佐证。以前,重庆55马力以上拖拉机不到100台,两年时间里已增加到1000多台,联合收获机超5000台。最近,垫江县明亮农机专业合作社买回了一台1854型大马力拖拉机。
“卖家还奇怪,说重庆人买这么大拖拉机干啥。我告诉他,我们山地也能做‘大农业’了!”合作社负责人盛明亮说。
来源:人民日报
记者:王斌来 蒋云龙 王 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