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巫溪县红池坝、黑草坝海拔1600多米的高山上,一篮篮青翠欲滴的包包菜、大白菜被装上了大货车,销往主城、成都、武汉等地。
这些热销的高山蔬菜,都是巫溪县聚源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种植的。成立短短两年,该公司以巫溪高山土地资源为依托,已在红池坝、黑草坝流转土地1200亩,年产优质高山蔬菜8000多吨,年销售收入达1000万元以上。
全市高山蔬菜产业扶贫推进会与会人员参观黑草坝高山蔬菜基地
像巫溪县红池坝、黑草坝这样
我市很多高山贫困地区
依靠发展特色蔬菜产业
为脱贫攻坚起到了‘造血’作用
在近日召开的全市高山蔬菜产业扶贫推进会上
重庆市农委总农艺师袁德胜说
产业扶贫离不开蔬菜
乡村产业振兴更需要蔬菜做贡献!
地方特色蔬菜引领潮流
蔬菜是我市农业的三大基础产业,是全市农业的一大支柱,去年占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26.6%,占农业的44.8%。
“蔬菜发展具有生产周期短、投资见效快、总体效益好的相对优势,在我市种植区域广,带动农户多。”袁德胜介绍,2017年,我市蔬菜总产量1947万吨、总产值535亿元,对农村常住居民年人均纯收入贡献15%左右,是各贫困区县、贫困村产业扶贫的一个重要选项。
而在众多蔬菜产品中,高山蔬菜等地方特色优质产品是产业发展的一大潮流。在去年的1947万吨蔬菜总量中,高山蔬菜120万吨、青菜头296万吨、加工型辣椒52万吨、萝卜156万吨。
根据市民需求调整结构
目前,市民的蔬菜需求正向绿色、品牌、康体、新奇、时尚等趋向发生变化。因此,面对这一新形势,我市将着重抓紧调整产出结构。
袁德胜介绍,站在季节平衡角度,我市在高山蔬菜发展上,还需丰富种植品种,特别是增加秋季散叶类蔬菜供给;
而站在产出多元化和农户增收的角度,一些加工型、输出型的辣椒、萝卜、生姜等地方特色优势产品则还有较大的扩展空间。
“榜样”案例值得借鉴
渝东北和渝东南是我市国家级扶贫重点工作区县的主要集中地,山大山高,生态环境好,特别适宜发展优质高山蔬菜。近年来,武隆、酉阳、巫溪等地正是利用高山种植带夏季凉爽、昼夜温差大的气候特点,大力发展高山蔬菜,不仅有效破解了高山贫困地区产业弱化的窘境,支撑了贫困农户增收,改写了重庆秋季缺菜的历史。
涪陵、璧山、丰都、垫江等区县充分利用秋冬闲置稻田,种植青菜头、儿菜、宽叶芥等地方特色品种,每亩地让种植户年增收1000元以上。
而大足冬菜、黔江羊肚菌、綦江萝卜、石柱辣椒等一批地方特色蔬菜越做越大,品牌价值进一步彰显。生产实践充分证明,因地制宜发展地方特色蔬菜,不仅是调整蔬菜供给结构的重要取向,更是振兴农村产业、带动农户增收的现实需要。
“肥药双减”种好绿色菜
市农技总站站长曾卓华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去年,市农委印发了《全市蔬菜生产“肥药双减”行动指南》,明确了蔬菜绿色发展的工作思路、目标和重点。接下来,主要抓住四个关键点:
一是加强政策引导。把绿色发展融入乡村环境治理大工程,推动纳入乡镇街道包片包村包社区工作机制,引导业主更多使用有机肥、杀虫灯、粘虫板、生物农药等绿色安全投入品,切实减少化肥农药用量。
二是抓好培训指导。大力推广病虫害绿色防控、有机肥替代化肥技术,将无害菌渣和尾菜还田积肥,大力推广青菜头、儿菜等地产优势蔬菜品种“稻菜轮作”。
三是发展设施生产。增加大棚、温室、避雨栽培等设施蔬菜生产,节约耕地、减轻雨水冲刷、合理避灾减灾,提高化肥农药利用率。
四是推进标准化建设。今年,潼南、铜梁、璧山、武隆、巫溪、彭水6个区县将如期完成相关的市级课题,提炼形成可复制的标准化生产技术。
(来源:重庆日报农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