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
顾名思义
先“旅”后“游”
在重庆“行千里·致广大”,基础在于建好“四通八达、内畅外联”的交通网络体系,让游客进得快、游得慢、玩得好。
要坚持以交通畅达为基石,打通“主动脉”,畅通“最末梢”,助推“慢行游”,全力构建“快旅慢游”交通体系。
摄影by摄影师范晓东
近日,在全市旅游发展大会上,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交通问题,提出要加快完善“快旅慢游”服务体系,重点解决景区连接线“最后一公里”问题,实现“城景通”“景景通”,让“近者悦,远者来”。
目前,我市已全面启动“全域旅游基础设施升级版”计划,以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围绕我市交通建设“三年行动计划”,以需求为导向,完善旅游交通网络设施,提升旅游交通服务品质,打造“山水之城”交通旅游体系。
到2020年,我市将基本形成“快进慢游”旅游交通基础设施网络,建成区域性旅游交通综合枢纽,建成50个以上有特色的交通运输与旅游融合示范区,进而加速国际知名旅游目的地的建成。
石柱下路镇,动车在渝利铁路飞驰。摄影by林登周
打通“主动脉”
让八方游客“进得快”
打造重庆旅游业发展升级版,建设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大都市、大三峡、大武陵”三大国际旅游目的地是重要支撑点。
“目前,我市已基本形成铁空水公立体交通体系,但对标高品质旅游的需要,仍然存在两大‘短板’。”市旅发委副主任秦定波称。
其一,“主动脉”不通,联通国内外的支线机场和省域间的高铁建设滞后,普通列车和高速公路很难满足游客出行需求;其二,“内循环”不畅,“旅游大环线”尚未形成,乡村旅游“欠账”较多,不少联通景区的“最后一公里”没有打通,亟需建设的“景景通”“城景通”旅游交通总里程达4970公里。其中,“大三峡、大武陵”表现尤为明显。
“风景再好,可进入性不强,游客也会‘想说爱你不容易’。要解决交通‘卡脖子’问题,首要任务是让游客实现‘快旅’,即完善航空、高铁、高速公路、轨道交通等快速交通网络,让八方游客‘进得快’。”秦定波说,目前,我市已全面启动交通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并将其作为各项交通工作的重中之重。
仙女山风筝节
航空方面,充分发挥江北国际机场枢纽作用,增开加密国际国内旅游航线;加快旅游支线机场建设,提档升级万州、黔江机场客运能力,推进仙女山机场、巫山机场及各区县通用机场建设。其中,巫山机场预计今年10月建成跑道并进行校验飞行,将开通到北京、上海、广州等主要城市的航线。开创我市空中“快旅”新局面。
水运方面,加快主城邮轮母港、两江四岸旅游码头规划建设,优化沿江港口功能布局;加快长江、嘉陵江、乌江“一干两支”沿江旅游码头及配套设施建设,彰显“江城”旅游特色,提升黄金水道旅游效益。
摄影by卢进
铁路方面,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加快建设东向、南向和北向高铁,构筑“米”字型高铁网,带动全域旅游迈进“高铁时代”。
根据规划,未来三年,我市将按照全线时速350公里标准,开工建设渝湘、渝昆、渝西、兰渝、成渝中线和渝汉等6条高铁、1400公里,同步开工建设重庆东站等铁路枢纽。到2020年,全市高铁在建规模达到1579公里。
公路方面,大力推进环线建设,建成高效便捷的高速公路网,加速人流、物流、信息流集聚扩散。
今年,我市将建成江津至习水、涪陵梓里至白涛等2个项目,新增通车里程82公里、出口通道1个;加快推进南川至两江新区等10个续建项目793公里建设;开工建设巫溪至镇坪、合川至璧山至江津、渝遂扩能等8个项目300公里。
畅通“最末梢”
疏通旅游“毛细血管”
游客“进得快”,若“毛细血管”不畅,也只能望“游”兴叹。
“只有实现大都市与大三峡、大武陵三大旅游目的地和市、区、乡、村四级旅游目的地之间,城区与景区之间、景区与景区之间的旅游交通无缝对接,才能更好释放陆上纵深腹地旅游红利。”秦定波表示。
巫山神女庙。 摄影by记者郑宇
为此,我市全面提升连接A级以上景区干线公路等级,加速推进快速通道建设,多开客运专线,实现高效“城景通”;强化旅游重点交通枢纽站点配套,开通跨行政区域、跨旅游景区的观光巴士,将“珍珠串成项链”,实现“景景通”;以建设“四好农村路”为契机,硬化和拓宽乡村旅游道路,疏通乡村旅游的“毛细血管”,让乡村美景不再“养在深闺人未识”。
在普通干线公路上,今年全市计划实施普通国省干线公路改造3400公里,使国道二级及以上、省道三级及以上比例分别达到82%、58%。
在“四好农村路”上,目前,我市已制定完善《重庆市“四好农村路”建设管理办法》,全面落实“县道县管、乡村道路乡村管、路站同管”的管理体制,健全县、乡级农村公路管理机构。
同时,积极完善“四好农村路”养护资金投入渠道,平稳推进农村公路养护市场化改革,提升农村行政村通客运率。今年,全市计划实施通组公路建设2万公里,新增4000个村民小组通达、8000个村民小组通畅,使全市村民小组通达率、通畅率分别达到91%、61%。
三峡游可谓“处处是风景、山山有文化”,近年来水上邮轮游搞得有声有色,但腹地纵深游却“不温不火”。交通是最大掣肘。以巫溪为例,目前重庆主城自驾到巫溪,至少需要五个小时,车程比重庆主城到成都、贵阳还远,县与县之间的旅游环线公路也不健全,“城景通”“景景通”都需提档升级。
壮美三峡。摄影by谭少华
“目前,我们的重庆‘屋脊’阴条岭、云中花海红池坝、世界奇观夏冰洞、仍可听见‘两岸猿声啼不住’的妙峡,及‘巫文化’‘盐文化’发祥地等优质旅游资源,都还‘待字闺中’。”巫溪县旅游局副局长王本燕称,在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下,随着交通网络的构建,她坚信一个“有故事可说、有美景可看、有项目可玩”的壮美三峡,未来可期。
推进“慢行游”
提供“驻足赏美景”
解决了景区进入性问题,让游客“慢下来”“留得住”是现代旅游业中又一个课题。
“让游客‘慢下来’‘留得住’,一方面要靠目的地吸引力,另一方面靠‘慢行游’配套。”秦定波表示。
巫溪县兰英大峡谷景区。摄影by记者谢智强
当前,慢行交通和慢城生活,正逐渐成为建设宜居宜游城市的重要元素。打造慢行系统,公交、骑行、步道是着力点。公交方面,需大力发展旅游穿梭巴士、特需公交、定制公交等,全面构建旅游“公交都市”;骑行方面,在有条件的地方要加强骑行道路建设,让游客既能体验骑行乐趣,又能欣赏沿途美景;步道方面,要改造坡陡路窄的“羊肠小道”,开辟观光与安全兼顾的登山步道,为游客提供“驻足赏美景”“迈步登险峰”的舒心体验。
同时,开发交旅融合创新产品,打造公路自驾游、房车旅游精品交通线路,以“三环十二射多连线”为龙头打造高速旅游经济带;大力发展环湖、环江、环峡、环岛、环域、游船游艇等水上旅游产品,推动山水之城“两江四岸”旅游提档升级。
因地制宜打造旅游风景道,以旅游景区、旅游度假区、旅游小镇、旅游村寨等为节点,强化通景干线公路和景区环线公路沿线的环境整治美化,实现乡村风景与道路景观的深度融合,推进普通公路服务设施从单一交通功能向交通、生态、游憩、观光等复合功能转变。
发展租赁服务。支持在城乡节点和交通枢纽合理规划布局汽车租赁点,推动实现一地租车、异地还车;以机场、火车站、公路客运枢纽等综合交通枢纽和旅游集散中心为重点,推进交通枢纽“运游一体化”建设;鼓励和规范共享汽车、共享电车、共享单车等“互联网 旅游交通”的旅游交通出行方式等。
到2020年,基本形成“快进慢游”旅游交通基础设施网络,基本形成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特色突出、服务优良的旅游交通运输体系,建成50个以上有重庆特色的交通运输与旅游融合示范区,建成区域性旅游交通综合枢纽,助力我市国际知名旅游目的地建设。
| 来源:重庆日报
| 声明:除原创内容及特别说明外,推送稿件文字及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及各大主流媒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认为内容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精彩推荐
网红景点 | 先有轻轨还是先有楼?李子坝轻轨站设计师这样说
周末采果 | 重庆桃子采摘路线来啦,错过又等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