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发展托起乡村振兴梦——从四大变化看黔江区石家镇渗坝村特色产业发展

黔江区石家镇渗坝村位于黔江西南角,全村共辖5个组454户,总人口1530余人。截至2018年全村共有脱贫巩固户32户,建卡贫困户6户(其中有3户今年脱贫)。近年来,渗坝村发生了四个变化:路通畅、产业兴、“燕归来”、耍得住。这四个变化是渗坝村脱贫攻坚工作取得真切实效的写照。村民们都说,这一切都得益于特色产业的发展。

路通畅》组组户户通路

近年来,渗坝村新硬化乡村公路5条达13.8公里,整治硬化入户路16公里,实现家家户户通水泥路。村党支部书记徐亚林说,公路通畅,不仅给老百姓生产生活和出行带来了极大方便,更是为产业发展提供了强大支撑。

村民徐志华、倪辉都是蚕桑养殖大户,今年分别养蚕60张、40张,分别收入9万余元和6万余元。明年他们要进一步扩大养殖规模,在今年的基础上再翻一番,力争实现收入也翻番。和他们有一样想法的还有村民汪业顺、徐天河等。

产业兴》特色养殖红火

2017年,渗坝村发展中药材前胡100余亩,产值近30万元;今年规模进一步扩大,发展了300余亩,预计收入将达到近80万元。

今年,该村着力推进“三变”改革,成立渗坝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合作社以稻鳅养殖为主打产品,今年上半年以土地入股保底分红的方式建设精养池塘50亩,其中精养泥鳅32亩、鱼18亩。

截至目前,共销售泥鳅5400公斤,产值达21.2万元。今冬又进一步扩大了规模,新建精养池塘52亩。目前,池塘修建基本完毕,开春后即可放苗养殖。目前,以土地入股农户达60余户,其中近一半是贫困户。预计2019年可实现产值120余万元,带动贫困户致富奔小康。

“燕归来”》“钱景”依然光明

如今,渗坝村的不少年轻人都选择留在家乡,不再外出务工。他们说,家乡不比外边差,“钱景”很光明。徐洪波、郑海燕、倪辉等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今年刚刚40出头的徐洪波,不仅是合作社的大股东之一,而且还发展砂糖橘20多亩。白天,他要么在泥鳅基地值班,要么在橘子基地打理管护;晚上,他大多数时间都在通过网络和书本学习养殖、种植技术。

80后的郑海燕,也是合作社的大股东之一。外出务工在他看来只可解决一时之需,终有一天要回到家乡,不如趁年轻,多为家乡发展做点事。倪辉也是80后,做过生意,开过馆子。他认为产业发展是乡村振兴的根本所在,产业发展起来了,乡村旅游就会火起来,何愁解决不了贫困问题。正是这样的远见,他放弃了外出务工的想法,扎根家乡发展蚕桑等产业。

耍得住》游娱吃住安逸

几年前,在渗坝村吃住都成问题,更不用说游玩和娱乐了,就连最基本的上厕所都不得不“将就”。如今,随着稻鳅、前胡、砂糖橘、蚕桑和油茶等特色产业的培育和发展,游娱吃住完全告别“将就”。

游客们都说,渗坝村的几大产业基地,非去不可。在2017年黔江区十佳文明市民、德馨乡贤任正全的农家书屋,可以欣赏现场书法创作、打滋粑等。位于渗坝、鹅池和彭水梅子垭乡交界地带的佛山,曾是有名的朝圣之地,不仅是虔诚的好去处,也是登高望远、美术摄影的好去处。如今每逢相关节日,前来者络绎不绝,十分闹热。此外,特色吊脚楼、农家大院等都魅力十足。

左寨的徐绍洪家,不仅可以开展各类棋牌活动,而且还有专门的歌厅和舞厅。

目前,渗坝村有农家乐3家,有标准的双人间、单人间,而且配套卫生间。吃的就更丰富,绿色农家菜、粮食喂的猪和鸡等,不仅香甜可口,而且绿色健康,硬是安逸得很。

主编:龚节佑

上游号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上游新闻立场,文责作者自负。如有文章内容、版权等问题,请联系上游新闻。
联系邮箱:syh@cqcb.com
举报
分享到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