涪陵页岩气公司开启全生命周期管理,呵护每个“气宝宝”

近日,涪陵页岩气田焦页57-2HF井实施放喷排液后,排出井筒内大量积液,日产量由5万方增加到12万方。

气井就像人一样,年轻时“身强体壮”,随着开采时间增长,地层压力的逐渐降低,井筒积液程度加剧,携液能力减弱,逐渐呈现出“衰老状态”。目前,涪陵页岩气田开井数近300口,每口气井状态都不一样,新井、老井、水淹井等复杂情况增多。

涪陵页岩气公司为气井开启全生命周期管理,大力实施“一井一策”动态管理,采取合理设定新井产量、老井间开生产、拯救“水淹井”等措施,努力提高采收率,保证气田稳产。目前,气田生产井都“挑”起稳产担子,日产量保持在1670万方左右。

精细合理配产

让新井赢在“起跑线”上

焦页5-3HF井是一口刚“出生”不久的“气宝宝”,公司技术人员打“他”一“问世”,就强化气井动态分析,为“他”实施定量生产,每天产量设定为12万方,通过让气井持续而平稳地释放产量,达到延长稳产期的目的。

页岩气藏属人工改造气藏,与常规天然气相比开采差异大。常规天然气有较长的稳产期,而页岩气井稳产时间较短,递减期较快,目前,国内尚没有针对页岩气合理配产的成熟方法。如何让“气宝宝”一“出生”就赢在“起跑线”上?

公司根据气井投产时间、测试产量、无阻流量、典型曲线、采气曲线、压降产量等情况,分析众多参数的对应关系,绘制典型递减曲线模板,明确了页岩气井初期产量递减快、后期递减缓的特征,建立了页岩气井开发规律表征指标和描述方法,确立了页岩气井开发规律六参数表征体系,为每口新井找到最佳配产方案,填补了国内页岩气合理配产的空白。

“为新井合理配产,就好比给人‘压担子’”,涪陵公司技术中心副总地质师沈金才介绍,“能力较低的气井,追求2-3年左右稳产年限,适当低配产,如果配产过高,气井就‘伤’了;能力高的气井,追求3-4年左右稳产年限,适当高配产,提高其携液能力,延长稳产期,切不可‘大马拉小车’。”

今年以来,公司悉心为32口新投产气井实施了合理配产,助力新井一出生就稳步起跑、健康成长、多做贡献。

优化间开制度

让“老井”养精蓄锐

焦页1-2HF井生产已有4年多,目前进入间歇生产阶段,集气站员工经常根据生产指令,对它实施关井开井措施。

随着气田开发的深入,气井地层能量逐渐衰减,部分“老井”出现携液能力不足、间歇生产等问题,影响气田产能释放。

由于气藏不能像油藏那样,可以通过注水措施来补充和增加能量,很多时候需要通过关井,依靠地层自身能量的不断蓄积,做到气藏能量平衡,进而实现正常开采。“气井年纪大了,也需要歇口气儿,关它几天,让它休养生息,养精蓄锐后再继续工作。”公司技术中心工程师刘方圆形象地比喻。

他们建立了间歇生产井大数据库,建立完善井筒状态模型、临界携液流量模型,认真开展间开井制度分析,分析气井携液流量、水气比等数据,以减少放喷浪费气量和提高生产效率为目的,不断优化开井方式和开井产量,深化间开制度在气井产量递减中的应用,严格按照“一井一策”原则,对间开井进行差异化管理,确保每口“老井”开关之间有效益。

焦页44-2HF井实施间歇生产后开井,技术人员根据其水气比参数,将产量由6万方/天提升至10 万方/天,延长了产气周期,减少了放喷次数,使该井开井阶段累产增加50%。

“优化间开制度,就是遵循页岩气生产的压降规律,通过差异化地开井、关井,达到气井‘呼吸’顺畅,实现持续稳产。”刘方圆说。

今年来,公司对160多口气井实施优化间开生产制度,累计增产5000多万方。

“清痰”顺气

使“水淹井”起死回生

焦页50-4HF井因井底积液严重,一度被“淹”,公司通过邻井气举方式,使该井恢复了产量。

随着气田持续生产,部分气井地层能量减弱,井筒积液增加,依靠自身气流很难带出井底积液,完成排水采气,气井不能连续生产。

“气井最怕水,就像喉咙黏了痰,人会呼吸困难,气井也一样,积液会造成气井‘心闷发慌’,导致上气不接下气,严重时完全会被‘淹死’。”在谈到积液堵塞井筒、影响气井产能发挥时,公司技术中心气藏工程所高级主管葛兰打了个比喻。

为此,公司根据气井不同的生产状况,为它们量身制定放喷排液、气举排水、泡沫排水、柱塞排水、喷射引流等各种排水“治疗”方案,“水中捞气”,有效帮助气井排除积液。

乌江南区块是一块典型的“水淹地”,气井水气比高,积液现象严重,气井曾一度“淹死”了一大片,产量由最高100万方递减到不到30万方,给气田稳产带来极大压力。公司全力开展《乌江南高水气比气井稳产对策》研究,对25口井分别采取了柱塞、泡沫、气举等排水采气措施,使该区块日产量达到了40多万方。

今年以来,公司共完成排水措施150多井次,救活“水淹井”150多井次,很多气井“梅开二度”,甚至“梅开三度”,成功率达96.4%。

上游号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上游新闻立场,文责作者自负。如有文章内容、版权等问题,请联系上游新闻。
联系邮箱:syh@cqcb.com
举报
分享到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