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一年紧锣密鼓的医改工作,江津积极探索建立符合江津区情的医改方案,实施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工作举措,进一步解决群众关心的看病难、看病贵等民生问题。江津区医改工作一周年,取得了怎样的成绩?有哪些新的亮点?快跟着记者一起去看看吧!
目前,江津全区提供中医服务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占同类机构比重分别达到100%、100%、90%,中医诊疗量占比33%。4家公立医疗机构实现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基本医保参保率96.2%,医保支付方式改革覆盖全区所有公立医院。
2018年1至8月,江津区医联体门诊同比分别增长4.55%、4.51%,其中基层卫生院门诊人次、住院床日占医联体的50.3%和52.7%。分级诊疗中基层承接能力不足、三级医院不愿下转病人的两大“难题”逐步化解。
2017年9月9日,公立医院改革第一天,江津区 医院医务人员进入病房,为患者宣讲医改政策。
亮点一:医联体建设有成效
为深入落实分级诊疗制度,江津区搭建起以“1 N”为主体、专科医联体为辅的多层次医联体模式,目前建立了以江津区中心医院、中医院、第二人民医院为核心,与基层卫生院建立综合性医联体3个,组建胸痛中心、妇产科、中医药专科医联体各1个。
同时,深化江津区第二人民医院托管慈云镇卫生院、杜市中心卫生院托管广兴镇卫生院改革,推进紧密型医联体、(医疗集团)建设。实施区中心医院、中医院对口帮扶四面山、四屏镇卫生院试点,探索区中心医院与鼎山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紧密型医联体试点。
为了更好服务群众,积极推进双向转诊,核心医院对转诊病人实行“一免三优先”(免挂号费,优先预约专家门诊、优先安排辅助检查、优先安排住院);对符合下转指征的患者及时下转,由卫生院提供后续的康复治疗和健康服务管理。充分发挥区域影像中心和心电监测中心服务基层功能,每月为镇街卫生院开展远程诊断5000余例。
2017年9月9日,江津区中心医院志愿者服务队正在向就诊群众提供咨询引导和政策解答服务。
亮点二: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健全
为了满足群众不同层次的看病需求,江津区制定《重庆市江津区区域卫生规划(2016-2020年)》《重庆市江津区医疗机构设置规划(2016-2020年)》,将民营医院纳入医疗机构设置规划,合理控制公立医院规模。
同时,不断优化社会办医环境,积极鼓励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顺利推进区中心医院、中医院、佳华医院医院章程试点。稳步推进薪酬制度改革试点工作。
目前,江津全区共有民营医院12家,床位数805张,民营医院床位数占医院床位数的比重为20%。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0个,村卫生室823个、乡村医生1046人,实现每个镇街有一个卫生院,每个街道都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每个行政村至少有1个村卫生室,区域内就诊率达90%以上,“15分钟”医疗预防体系基本形成。
2017年9月11日,江津区中心医院在门诊大厅等公共区域公示医改前后医疗项目价格对比。
亮点三: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大力提升
据了解,2016年以来,江津区累计投入资金6400万元,完成中山、四屏、塘河、慈云卫生院迁(新)建工程、12个卫生院医生周转房、59个标准化村卫生室、275个村卫生室基本设备配置等工程;投入1800万元,为基层医疗机构配备彩色多普勒诊断系统(彩超)、直接数字化平板放射成像系统(DR)等设备,全区基层机构标准化建设率在全市率先达到100%。
同时,建立区级医院和基层卫生院统一的基本药物目录库,解决基层卫生院缺药和分级诊疗下转病人无药可用问题;将卫生院为特殊疾病患者提供的基本药品目录外的医保药品纳入医保报销,解决“延伸处方”用药需求;积极探索中医药学术传承和推广应用方法,顺利通过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复评,创建全国名中医传承工作室2个、全国基层名中医传承工作室1个,市级中医特色专科基层卫生院2家。
医改启动后,江津区各参改医院在服务窗口醒目位置张贴医改政策及便民措施温情提示,提醒医务人员落实医改措施。
亮点四:医保支付方式改革稳步推进
目前,江津区已建立以总额预算为主、住院按病种、按床日付费等多种方式相结合的复合型支付方式。医保支付方式改革覆盖全区所有公立医院和所有医疗服务。进一步扩大单病种结算范围,新增单病种50个,病种数达到100个。
住院报销起付线和报销比例向一级和二级医疗机构倾斜,严格执行首诊负责制和双向转诊、转院制度, 合理分流参保人员就医,参保人员住院按规定转诊转院的,按就诊最高级别医院的医保起付线金额只收取一次起付线。积极做好药品集中带量采购落地工作,集中带量采购医保药品25种,价格平均降幅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