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钓鱼城国际学术研讨会】袁东山等关于钓鱼城遗址考古的发现……

钓鱼城的考古发现,不仅为认识川渝地区广泛分布的宋蒙(元)山城及山寨遗址提供了普遍参考,为深入研究冷兵器时代的山地城防特点增添了实物资料,而且对考古学、历史学、军事学、建筑学以及嘉陵江流域的水文、环境等多学科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本文资料主要来源:《钓鱼城遗址考古发现与初步研究》

作者: 袁东山  王胜利  胡立敏

钓鱼城遗址位于重庆市合川区东城半岛的钓鱼山上,西距合川城区约5千米。其地雄关高峙、控扼三江、自古为“巴蜀要冲”。是迄今为止西南地区乃至全国发现的结构最为完整、攻防体系极具特色的一处宋蒙(元)山城遗址。

钓鱼城遗址四大显著特色

“山、水、城”合一的整体布局

利用钓鱼城鬼斧神工般的“地利”,以地位为兵。

山之利:周围地势平坦开阔,只有钓鱼山突兀耸立,地理格局较为独立,而且山顶较平,周围都是险峻的悬崖峭壁,是天然的防御要塞。

水之利:嘉陵江、渠江、涪江三江汇流,三面以江为屏障,抗击敌军。

城之利:山顶环城、南一字城墙、北一字城墙、南北水军码头等将江水方山连为一体,真正做到了“山、水、城”合一。

别具一格的多重防御体系

钓鱼城本身的防御体系是由嘉陵江、一字城与水军码头,外城和内城共同筑起的依山据水、水陆结合的三重纵深防御体系。

水军码头既是钓鱼城水上日常警戒、运输兵马粮食补给的重要地点,又是水军步兵联合作战、与其他军事据点进行水陆互相支援等战术的主要载体。

南北一字城不只是为了防卫附近水军码头而设立的,他更为重要的作用是将整个东城半岛防卫起来,使他成为山城外围屏障和粮食补给基地。

完备而罕见的城防设施

钓鱼城虽然在元代被毁、废弃,但是城墙和城门主体、城内外道路系统依然存在。通过现存的炮台、暗道出口、水军码头、天池等地都可以看出南宋时期,钓鱼城内军事生活设施的完善。

近年来的考古发掘清理工作,清理揭露了北一字城墙、南一字城墙、范家堰遗址、九口锅遗址等一大批重要遗存,极大的丰富了遗址的历史文化内涵。

影响世界历史的军事文化积淀

1259年钓鱼城之战,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中国和世界的发展进程。钓鱼城遗址是整个蒙宋战争历史的实物例证,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钓鱼城是迄今为止保存最完好的古战场遗址,是具有杰出的普遍价值的军事要塞和震撼古今的英雄之城。

钓鱼城遗址以“依山就势、据险设防”的务实布防策略、“春出耕耘、秋收战守”的灵活战争智慧及“婴城固守、百战弥坚”的坚韧不拔意志,经过实战洗礼而成为中国古代山地城池防御的典范。

其鲜明的军事文化内涵、优秀的自然人文景观、悲壮沧桑的审美特征及突出的忠毅勇武精神价值,已经升华为冷兵器时代在野外作战防御、戒备工事的杰出标志与象征,产生了深远影响。

上游号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上游新闻立场,文责作者自负。如有文章内容、版权等问题,请联系上游新闻。
联系邮箱:syh@cqcb.com
举报
分享到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