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效果|钓鱼城街道着力提升老旧居民区群众生活品质纪实

提到老旧居民区、单体楼院,大家想到的是什么?在电梯房、洋房鳞次栉比的今天,可能不少人都会把老旧单体楼院当成是“杂乱无序”、“脏乱差”的代名词,但如果你到老旧居民区占比60%的钓鱼城街道走一走,一定会刷新这一“陈旧”的观念。

近年来,钓鱼城街道着力提升群众的生活品质,老旧居民区正一步步华丽转身,成为有“颜值”、有“温度”、有“气质”的幸福集聚地。

“颜值”变了!昔日“脏乱差”如今已“大变脸”

“过去这一带真的是又脏又旧哦,在地上看见垃圾一点也不奇怪,下雨天一脚踩到地,裤腿上准是泥……”对于老旧居民区居住环境的变化,今年65岁已在草花街生活了21年的居民郑耀华深有感触。过去的垃圾场变成了社区公园、建筑工地住房变成了健身场所、破旧的平房变成了文化墙……所有的改变,郑耀华都亲眼见证。“现在我们的居住环境越来越好了,虽然是生活在老旧城区,但住起安逸得很。”

钓鱼城街道老旧居民区人居环境的改善并不仅仅只出现在草花街,记者在走访各条街道、各个单体楼院的过程中,通过每一处看得见的改变,就不难体会如郑耀华一般的老居民发自心底的那份喜悦。沥青路的地面一尘不染、粉刷上彩色壁画的水泥墙体释放着勃勃生机、健身器材一应俱全、院坝内整整齐齐划着停车位……

记者从钓鱼城街道了解到,为了全面推进老旧居民区人居环境改善,街道将545幢单体楼院分成39个片区,分三批次有序实施改造。包括油化破损的三合土路面,规整杂乱无章的各种线缆,用彩色涂料粉刷老化的水泥墙体,安置方便居民生活的晾衣杆,全面植入“垃圾分类收集容器、健身器材、视频监控系统、绿化和管理制度”等,切实提高“楼院颜值”。目前,已经完成草花街、戴家巷、百花巷、水井湾4个示范点的打造,正在实施老丝厂万元村和久长路金龙苑2个示范点的建设,其他片区也全面启动了路面修补、园林排危、晾衣杆安装、垃圾手容器配置等工作。

“温度”有了!居民自治让楼院更团结更有凝聚力

钓鱼城街道单体楼院面广、点多,而这些单体楼院又没有物业,楼院的管理曾一度成了“头疼”的问题,过去,事无巨细往往都是街道大包大揽,居民等靠、观望思想明显,如此一来管理的效果往往也是不尽人意。如今,这样的局面已经悄然改变。街道按照“党建领航,多方联动”,突出加强居民自治,着力推进居民自我管理。通过居民自治,每个居民都自觉地把自己当成了楼院的主人,遇到问题大家协商解决,一幢幢单体楼院也成了团结友爱、有凝聚力的大家庭。

记者日前来到钓鱼城街道金龙院,“干净、温馨”是记者走进院坝内的第一感受。几位老人在院里的健身器材区悠闲地锻炼身体,一些居民则围坐在一起乐呵呵地聊着天,笑声时不时地在院里飘荡。这样的场景对金龙院来说,可谓是常态。

从过去遇到任何事情“高高挂起”,到现在大事小事主动商量解决,居民自治给单体楼院带来的改变,金龙院居民小组长杨德荣是最有发言权的。据杨德荣介绍,楼院里建了一个微信群,有什么事只要在群里通知一声,大家就会积极响应。平日里,居民们早上买完菜回来就围坐在院内,一边择菜一边聊聊楼院里的事。楼院里还建立了“杨大姐调解室”,遇到棘手点的事情,调解一下也就好了。总之,自从实行了居民自治,很多事情在楼院内就“消化”掉了,一改过去凡是都依靠街道包揽的状态。

而居民自治改变的不仅是大家的主动意识,还增强了楼院内居民们的凝聚力,大家更团结了,整个楼院成了一个相亲相爱的大家庭。“今年7月份洪峰过境合川,洪水淹没了院子,居民们自发从自家接水,清理打扫院内厚厚的淤泥,大家齐心协力从晚上8点一直忙到凌晨3点,当天没有在家的住户们每家还主动交了20元的清洁费用。”杨德荣说。

“我是一个人住,有天晚上院里的其他居民看到我房间里一直没有开灯,就专门打电话关心我的情况。”在金龙院内生活了十多年的居民向子英告诉记者,住在楼院里从心底里感觉舒心,不少住户其实都在城区有新房,但都不愿意搬家,不舍的就是楼院里团结一心、相亲相爱的氛围。

“气质”来了!文化引领提升居民归属感荣誉感

走进钓鱼城街道老旧城区,街头巷尾浓浓的文化气息便扑面而来。每一面墙上,一行行书法、一首首诗歌、一副副绘画,唤醒了沉睡的街巷文化和这座城市独有的气质。居民们每天穿行在这些“老旧”的街巷中,不仅不会心生嫌弃,反而会内心里升起自豪感、荣誉感。

钓鱼城街道老旧城区的气质在每一面文化墙上展现得淋漓尽致,草花街和戴家巷,保留了明清时代元素,将合川八景在围墙上运用绘画和书法的形式进行情景再现;百花巷,以“百花齐放”为主题,挖掘整理周敦颐、杜甫等历代文化名人歌咏合川的“百花诗”,在围墙上以绘画和书法的形式呈现出来,每一种花都对应一首不同的诗;其他街巷的围墙,也都采用了绘画和书法的形式,或呈现出老合川的历史风貌,或呈现出孝道文化、文明新风等。

除了一面面文化墙,钓鱼城街道老旧城区的气质,还体现在每一个“身边好人”里。区书法家协会主席、久长路社区居民李明翔长期以来都在辖区内开展书法进社区活动,隔三岔五就要为居民们免费创作书法作品,过年过节还会免费为大家写春联。“传统文化不只是个人的事情,每个人都需要文化的滋养。”在李明翔看来,向居民们传播传统文化,已然成了他的本职工作之一。

和李明翔一样,居住在久长路社区,今年84岁的退休教师陈光德,也一直在致力于向居民传播文化,开阔大家的视野、满足大家的精神文化需求。多年以来,他和老伴都自掏腰包订阅各种报纸,每天准时张贴到社区报栏里,风雨无阻。张贴报纸成了老两口的习惯,而每天看报也成了居民们的习惯。

像李明翔和陈光德一样的道德模范和好人好事,在钓鱼城街道还有很多很多。近年来,该街道重视发挥道德感化作用,开展道德评选、文明评选、好人好事评选等活动,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内化为居民群众的道德情感,外化为服务社会的自觉行动,提高“楼院气质”,营造崇德向上的楼院新形象。

记者手记

如果没有这次实地采访,我不会对“幸福”二字有了新的定义;如果没有这次实地采访,我大概也不会抛掉对老旧单体楼院的“偏见”。

在采访之前,我脑海中早已勾勒了一幅老旧居住区的画面,但后来呈现在我眼中的,却是截然不同的形象。走在一条条年代久远的街头巷尾,一边是参天的古树,一边是富有诗意的文化墙,脚下是一块块青石板。在这里,根植的文化气息会不经意将行人包裹。居住在此,老旧的楼院也自带了几分不一样的气质。

在这里,才会深刻地明白,有一种幸福,与所住的房子大不大、新不新无关,它是发自内心的一种自我感受,就如同生活在钓鱼城街道老旧城区的居民们,虽然住在年代久远的老房子里,脸上洋溢的却是最真实最灿烂的笑容。“新房买了好多年了,但我就想一直住在老房子里,舒心、快乐,安逸得很。”这是记者采访过程中听到最多的一句话。

上游号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上游新闻立场,文责作者自负。如有文章内容、版权等问题,请联系上游新闻。
联系邮箱:syh@cqcb.com
举报
分享到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