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日报 聚焦潼南 让荒山变“绿” 穷山变“富” 有啥妙招?

↓ ↓ ↓

聚焦!聚焦!

11月5日

咱大潼南又登上

《重庆日报》啦!

戳戳看

写了啥

↓ ↓ ↓

金秋十月,潼南双江镇白云村长坡上,满山的青花椒树正生机盎然。

通过剪枝后,这些花椒树大多有一人高,但稍显低矮的绿树丛在当地人看来却格外喜人:“两年后,这里将迎来首次丰收。”

从积极引进大户,到规模种植花椒,这里紧抓国家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政策好机遇,正悄然发生着改变,如今不仅带动乡村产业持续发展,还让荒山坡披上绿装,成为当地靓丽的风景。

靠山吃山 筑林兴产

今年37岁的张强是这片花椒基地的负责人,2017年他辞去稳定的工作,在家人朋友的不解中回到了生养他的故乡——白云村。

“这里和小时候不一样了,记忆中的绿树青山早已消退,到处是齐人高的野草,依稀点缀的灌木,没有一条可以下脚的小路。”指着脚下的长坡,张强谈起了这里一年前的场景,种植农作物因水利不便、交通不便,土壤贫瘠等原因,这里曾经撂荒长达近20年。

“我想要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改变。”张强把种植青花椒树化为行动。2017年4月,他通过土地流转了长坡上800亩撂荒地,并在潼南区林业局的帮助下,用一年半的时间,种植、培育、管护,让800亩的土地上生长起了郁郁葱葱的花椒林。

潼南区林业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花椒树四季常绿,枝叶茂盛,根系发达,栽植方便,易培育,种在山坡上也不与粮油蔬菜及其他经果林争地,是这里最理想的特色经济林绿化树种。

“青花椒树2—3年即可正式投产,生产期达20年以上,丰产椒每亩年产鲜椒可达1000公斤左右,产值2万元左右,按照估算3年可收回成本,是一个一年投资多年受益的低投入高产出生态经济型林业产业项目。”将筑林和兴产结合,张强实现着绿化家乡的愿景。

林农共生 兴林富民

同样实现愿景的还有椒农张云荣。每天一大早他就跟着同村的几名村民来到花椒基地上班。

“出租土地有租金,到基地上班还有工资,同样是种地,这可比以前只在家种点庄稼强多了。”在不少村民看来,如今日子越过越好,这一切与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政策,大力发展花椒产业所取得的成果密不可分。

据潼南区林业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随着白云村花椒种植基地的发展,村民的生产生活也在发生巨大的改变,截至目前该村通过发展花椒产业共计带动数十户农户增收,年平均增收万元以上。

“仅以农户务工收入计算,每天就有20余名村民上班,根据室外不同工种、辛苦程度,每人每天收入80元—140元不等,长期的务工农户每年甚至能收入近2万元。”张强介绍。

而下一步,在“公司 专业合作社 基地 农户”发展模式的基础上,该花椒基地还将进一步深化与农户的利益联结,该基地将以30—50亩成熟花椒林为一个基数,返租给农户管护生产,并由基地提供技术、农药等帮扶,由公司订单收购。

“预计每年每户可以增收5—8万元。”张云荣说。

因地制宜 绿色发展

白云村长坡的改变不是特例,在潼南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田家镇、古溪镇的核桃,柏梓镇的柠檬……将兴林与富民结合者比比皆是。

近年来,该区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落实“大力推进国土绿化”总要求,做实“绿山富民”这篇文章,正巧妙地将新一轮退耕还林政策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机结合,在兴林中富民,在富民中兴林,以绿色发展构筑最动人的底色。

在这一过程中,根据潼南典型的盆地浅丘地形地貌,大力引导优秀企业深入乡村盘活村民弃耕土地,开展荒山荒坡造林、建设经济林产业基地,走出一条行之有效的路径。其中,在平坝缓坡区域,已成功培育出以柠檬、柑橘为代表的“平地型经果林基地”;在山坡浅丘区域,引导培育出了以花椒、核桃为代表的“坡地型经果林基地”,并取得了可喜成绩。

据潼南区林业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以来截至目前该区通过业主流转土地、合作社、农户自主造林的方式,已完成营造林任务共8.65万亩,其中特色经济林改造2万亩。

“而接下来,潼南区还将以‘涪江琼江两岸’为主线,持续全面实施国土绿化提升动动,到2020年,全区实现营造林面积38.5万亩。重点以发展柠檬、花椒、核桃、中药材等特色产业为主。到2022年,全区森林覆盖率达到55.4%左右,林业总产值达69亿元左右。”潼南区林业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上游号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上游新闻立场,文责作者自负。如有文章内容、版权等问题,请联系上游新闻。
联系邮箱:syh@cqcb.com
举报
分享到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