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观】画秋——睡起秋声无觅处 画家笔下最宜人

秋风起,秋意寒。在古代诗人眼里的秋色,既有唐代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的忧伤之感,也有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激越向上的诗情。那在画家眼中,秋天又是什么模样呢?我们精选十幅中国古代传世名画“秋色图”与您一同欣赏。

秋林群鹿轴  作者:佚名(五代时期)

主要在描写鹿群于秋林中活动的各式神情,作画的人已经佚失,只知道曾经是属于元代皇帝的收藏。从作品的形式风格而言,充满装饰趣味的空间陈置,用如此丰富的色彩勾填,专家推断,这件作品与邻近国家如辽国,甚至更远的中亚之间,存有十分密切的关系。

池塘秋晚图  作者:赵佶(北宋)

《池塘秋晚图》以荷鹭为主体,将各种动植物分段安排在画面上,为唐代的构图式。

卷首画红蓼与水蜡烛,暗示水岸。接着一只白鹭迎风立于水中。荷叶欹倾,水草顺成一向,衬托白鹭充满张力的姿态。墨荷与白鹭之间的黑白对比,增强水墨色调的变化关系。

江山秋色图(局部)  作者:赵伯驹(南宋)

《江山秋色图》所绘是北方山水,群峰绵密,层峦叠嶂,仅在卷之前部有一条长河曲折蜿蜒而远逝,后卷但见崇山峻岭,错落连绵而如龙脉,起伏顾盼,开合揖让,虚实相生,盘桓而上。

《江山秋色图》布局严谨,勾勒精细,设色绚烂,以石青石绿为主,兼用朱、赭、白等色,色调明快和谐。

鹊华秋色图  作者:赵孟頫(元)

《鹊华秋色图》是赵孟頫于元贞元年(1295年)回到故乡浙江时为好友周密所作的纸本水墨设色山水画。

作者把两座山分左右布局,右边是华不注山,左边是鹊山,均安排在远景位置。两座山的形状,一呈尖三角形(华不注山),一呈半圆形(鹊山),两者遥遥相对。在刚柔对比中,更显得华不注山的险峻奇突。图中中景、近景表现出一片辽阔苍茫的景象。

秋郊饮马图(局部)  作者:赵孟頫(元)

《秋郊饮马图》描绘了江南初秋时节,牧人赶着一群马到河岸边饮水的情景。画中岸边林木环绕,湖水平缓无波,牧马人手持马鞭,侧首看着正在嬉戏的二马。画中十匹马都健壮肥硕,有的步入河中饮水,有的在岸边追逐,有的互相嬉戏,有的引颈长鸣,神态各异,好不热闹。通过岸上两马的奔逐,点出境外无限的景物。

秋林晚翠图  作者:董其昌(明)

董其昌的山水画大体有两种面貌,一种是水墨或兼用浅绛法,这种面貌的作品比较常见;另一种则是青绿设色,时有出以没骨,比较少见。由此图上项奎题跋可见这是董其昌比较少的以青绿设色没骨法画成的作品,只是用色较淡而已,由于画在绫本之上,更多湿笔,色墨之间互为融治又见骨见笔,皴法则一反常见的披麻皴而兼用折带皴的手法,近景的树法则穿插得宜,层次分明,整幅画的境界可称“骨力洞达,气韵超逸”。

秋树八哥图  作者:华嵒(清)

八哥是华嵒擅画的题材之一。此图绘溪野中的八哥或栖于红枫枝头、或盘旋而下、或于水中鸣浴的欢快景象。笔法上勾染兼施,简约传神地塑造了八哥的各种体态,反映了画家娴熟的笔墨技巧和善于想象、巧于构思的艺术才能。

蒲塘秋艳图  作者:恽冰(清)

荷,历代文人墨客吟之以诗,形之以画。整幅运用仿恽南田笔意的没骨法,萍藻以色彩直接点就,显现出灵秀生动的物性。荷花以粉红色点染花尖,旋即以清水迅速晕开,色阶层次丰富,色调深浅过度自然,真实地展现出花瓣清淡雅丽之美以及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内在神韵。

种秋花图  作者:余省(清)

该画为全景式构图,表现课童种秋花的情景。画心上半部以远山和绿树表现出秋高气爽的时节,下半部重点突出了此画的主题——种秋花。庭院中,有的童子在房前空地处种植,有的给种好的秋卉培土、浇水。画中秋卉缤纷,蜂蝶两三萦绕篱径。整幅画面生动活泼,色彩妍丽,悦人眼目,表现出太平盛世人们安居乐业的惬意生活。

万山红遍  作者:李可染

《万山红遍》为李可染先生的代表之作,不凡之处便是作者用了大量朱砂来渲染画面,满目红山,意境非凡。

作品取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之词意,气质雄壮豪迈。画面物象经营布局具形式感,笔墨韵味也得到加强,既有严谨的刻意经营,又不失情感的自然流露。此画以墨作底,红为主调,强调“遍”字。

编辑:唐洪全

上游号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上游新闻立场,文责作者自负。如有文章内容、版权等问题,请联系上游新闻。
联系邮箱:syh@cqcb.com
举报
分享到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