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平区气象局2018年6月13日14时
发布未来48小时天气预报
13日晚上到14日白天,多云转阴,21~30℃
14日晚上到15日白天,零星小雨,21~29℃
坐落西山的袁驿镇
四周重峦叠嶂,沟岭横纵
山间泉清林翠
环境清净幽雅
走到镇上
时常可闻到浓郁诱人的醇香
这香味
除了问世百年的袁驿豆干香
还有曾是皇家贡品的黄粑粑
发出的清香
曾是皇家贡品
相传蜀汉建兴十年四月,后主刘禅思父心切,微服轻侍,由成都东下,往白帝城悼先主。
行至巴山一袁姓人家时,因长途劳累,再加上思父心切且虑祁山战事,刘禅热毒攻心,口舌生疮,便落脚歇息。
屋内老妪见刘禅并无大碍,遂取家中粳米和糯米,加山中野果黄栀子一起浸泡碾磨,制成黄色粑粑,并配以野生蜂蜜请他进食。
工艺已经完备的黄粑粑
刘禅见粑粑金黄饱满,色泽亮丽,香气四溢,忍不住大块品尝,入口后顿觉口舌生津,香鲜嫩滑。
歇息两日,顿顿进食,离开之日,刘禅竟毒疮尽去,神清气爽,大为惊奇!遂命属下将驿站通至袁家,将驿站命名为袁驿,粑粑命名为皇粑,并列为贡品。
从此,皇粑便流传开来。经年过后,百姓遂称皇粑为黄粑粑,其古方制法,一直延续至今。
古方制法难继
据袁驿镇的一位八旬老者介绍,自他记事以来,以前每家每户都会做黄粑粑吃,特别是过年的时候,黄粑粑更是一道必不可少的美味佳肴,成为一家人最美好的记忆。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经济社会的发展,手艺老人的去世,人们的依赖心理越来越强,越来越不喜欢也不擅长这种复杂工艺,如今,没多少人会自己做黄粑粑了。
但是,喜欢吃黄粑粑的人,依旧多!于是,催生了专门靠做黄粑粑营生的手工业经营者。
每到袁驿赶集日,周边村民便做好黄粑粑,用背篓背着到市场上贩卖,虎城、龙胜等乡镇的村民都围拢过来购买。
那日,烟雨蒙蒙,一眼望去,黄澄澄的一条线,仔细一瞧,一个个黄得发亮的黄粑粑静静地躺在簸箕里,层层叠叠,像是叠罗汉般可爱,还透出淡淡的清香味儿,和袁驿老街的古味融合,在空气中弥漫,氤氲开来。
其中刘成菊家的黄粑粑,是大家公认卖相最好,也卖得最多,最有名气的。而且他们一家对于黄粑粑传统工艺的传承,也最有代表性。
刘成菊,家住紫云街133号,这里也是她和丈夫刘成德的黄粑粑手工作坊。
小时候,刘成菊的外婆最喜欢做黄粑粑给一家人吃。作为女孩子,外婆教会了刘成菊的妈妈,也让刘成菊学习,慢慢地,也就会了。那时,她才十四五岁,如今已46岁。
由于工艺复杂,刘成菊却从来没自己做过,每次都是吃妈妈做的。前几年,年过七旬的刘妈妈觉得年龄大了,没有了精力,不再做黄粑粑。于是,一家人都只能买着黄粑粑吃。
传统工艺复杂
“但是总觉得别人做的黄粑粑不好吃,我才开始自己做。”刘成菊说,“不过,做黄粑粑真的很麻烦,程序太多太复杂了!”
每天凌晨三四点钟起床开始工作,一批次只能做30斤米的量,至少需要3到4个小时。1斤米可以制作出4、5个粑粑,30斤米也就100多个。
刘成菊用黄栀子磨成的汁浸染泡好的米
记者有幸见识了黄粑粑的复杂制作过程。只见刘成菊用黄栀子磨成的汁,一遍又一遍地揉搓着泡好的米,直到浸染成黄色,再进行磨碎、滤浆,一小块一小块掰开,平铺在贴有纱布的竹篾上,上锅开火蒸煮。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制作黄粑粑的黄栀子汁是这道美食的关键。黄栀子是栀子花的果实,10月上中旬成熟,呈椭圆形,黄色或橙红色,长1.5~7厘米,果实味苦寒,含有黄色素,可提炼天然色素,用作食品添加剂,还用于清热、泻火。
每年10月到12月,刘成菊都要大量收购老百姓家的黄栀子,储备起来,摊晾在通风处备一年所用。制作时,将黄栀子放入水已烧开的锅内,浸泡约30秒后捞出,然后磨碎虑出黄色汁备用。
“锅边沿必须捂好,不能跑气,否则要花更多时间和燃气才蒸得好。”刘成菊一边忙着,一边介绍,用这种竹篾蒸黄粑粑,不仅口感好,还有一股竹的清香味。但一个竹篾用不了多久,就会坏。
约1小时后,黄米才会蒸好。一块一块地捡入碓窝中,用杵使劲舂,一拉一扯间,十分费劲地捣成一大团,再放置到早已清洗干净的一块大案板上。这时,工程完成一大半。当然,这得刘成德做。
为了均匀受热,刘成菊细心捏碎米团
一直忙前忙后的夫妻俩,这才有机会坐下来,但并不是休息。他们得把黄粑粑搓成一个个小团,压平,印花,摆放,冷却。这就是大家在市面上购买时的黄粑粑了。
滚烫的黄粑粑团,经过他们手的揉搓,变得大小一致,精巧可爱。然而他们的手都被烫红了。
刘成菊夫妻俩配合着给黄粑粑搓团印花
“必须烫的时候做,否则冷了就定不了型。”为了不粘手不粘案板,刘成菊还在木板上抹洒菜油,用来印花的木头盒子在贴几个黄粑粑后,也要用包有纱布的木棍抹一下菜油。
看着一排排摆放整齐的黄粑粑,因为用刻有花纹的模子印花,身上有梅花绽放,鱼鳞游弋,蝴蝶起舞,栩栩如生,简直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
吃来香甜软糯
当记者正盯着这些艺术品出神,“尝一下呗!”刘成菊招呼道。
轻轻拿起一个金灿灿的黄粑粑,端详了好久,再拧下一小块,放入嘴中,细嚼轻咽,只觉软糯清香,沁入舌喉心田。
“呀,还有点甜味。”记者觉得有些不可思议。
用来给黄粑粑印花的木头模具
“这就是手工和机器的区别。”刘成菊说,手工制作,把大米本身的营养成分都保存了下来,而用机器打成的团,铁的质地破坏了大米的本质,就影响了口感和营养。以前,有人试着用机器进行生产黄粑粑,但是后来放弃了。因为其口感不好,从小吃到大的村民都很识货,一般都不购买,只能销往外地。
“我们两人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也做不出来多少。腊月、正月,一天可以卖几百斤,但我们俩根本做不出来。”刘成德无奈地说,好多人来买,没有买到还生气,“你们怎么不多做点嘛!”
传统工艺复杂,请不起人,人工费都给不起。这是现在制作黄粑粑面临的最大困境。
印了花的黄粑粑
口袋、磨子都必须清洗好几次,才可以下次再用,否则有老窖,滑腻腻的,影响口感。其实,大家喜欢刘成菊家的黄粑粑就是因为干净,口感好。
据了解,平时,袁驿镇有四五家手工作坊,春节期间会多几家。因为梁平城区来的,外地回乡的,准备出远门的,都会集中在这个时候购买黄粑粑。
毕竟黄粑粑承载了好多人的美食记忆,太多人有黄粑粑情怀。他们说,黄粑粑的吃法很多,可以根据个人喜好,直接当零食吃,还可用来炒肉、煮汤、油炸,反正都是超级美味儿。
在梁平的街上遇到黄粑粑
实属可遇不可求
你也有黄粑粑情怀吗
不妨前往袁驿老街
品尝这来之不易的美味吧!
文/图 记者 杨志
责编 陈琪 审核 杨志
值班副总 高小华
大家还在看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梁平“水陆空主题乐园”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