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平区气象局2018年7月9日15时
发布未来48小时天气预报
9日晚上到10日白天,多云,25~34℃
10日晚上到11日白天,多云间晴,25~36℃
7月4日,记者来到柏家镇三新村,看到满山绿色葱葱,这是我区在2002年第一轮退耕还林种下的小树苗,如今已长成挺拔大树,为山坡增加了一抹绿色。
柏家镇三新村在2002年第一轮退耕还林种下的小树苗,如今已长成挺拔大树。
近年来,区林业局加大对全区自然森林资源保护,提高全区森林覆盖率,切实推进退耕还林工程,多举措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真正实现守住绿水青山。
改善了生态环境
2017年,我区完成新造林2万亩,累计完成新一轮退耕还林共10.5万亩,计划至2020年退耕还林26.2万亩,截至目前全区森林覆盖率达到44.67%,切实改善了我区生态环境。退耕还林工程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改良土壤和固碳释氧等生态效益。
据了解,我区位于西南地区,属于多山区,水土流失是一个大问题,但通过退耕还林对陡坡进行改造和绿化,完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有效地控制了水土流失现象,降低地表水对土壤的冲击力度。同时,退耕还林所种植的植物种类繁多,不仅保证地表不发生水土流失,而且后期会吸引外来动物,并且带来新的植物物种,实现可持续性发展。
退耕还林的实施对改善生态环境十分重要,随着退耕还林政策的不断实行和深入,我区森林覆盖率和植被覆盖率得到了大幅度的增长,水土流失现象逐渐减少,有效地改善了地区周围的小气候,净化了空气,增加了野生动植物种群数量,丰富了生物多样性。
优化了农业结构
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改变了长期以来广种薄收的传统耕种习惯,有效地调整了不合理的土地利用结构,同时解放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更多的劳动力投入到第二、三产业建设中,一定程度加快了第一产业逐渐向第二、三产业转变的步伐,助推了农村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聚奎镇发展香椿产业。(资料图 区林业局提供)
据介绍,我区高度重视这一工程,决定依托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的契机,发展壮大我区独具特色产业,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带动农民致富。自2008年开始专项工程建设,至2015年,全区共完成后续产业基地建设14.4317万亩,补植补造14.53万亩,薪炭林3.78万亩。
福禄镇发展花椒产业。
“在后续产业基地建设中,我区主要发展柚子产业、竹产业、花椒产业、油茶产业和油桐产业,都具有相当规模,市场前景较好。”林业局退耕办主任曹川介绍,通过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工程建设,提高了退耕还林质量,退耕还林成果得到进一步巩固,产业基地得到培育,退耕还林成效大为提高,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退耕农户生活得到有效保障。
助推了精准扶贫
退耕还林与精准扶贫相结合,在经济方面直接受益主体是退耕农户,国家对退耕农户直接提供钱粮补助,地方政府通过引资国内大型企业、培植当地企业共同建设退耕地还林产业基地,为山区农户解决长远生计问题提供有力保障,农民逐渐减弱对土地的依赖性,工资性收入大幅提升,农户家庭纯收入稳步得到提升,生活质量得到了巨大改善。
据悉,自2002年开始实施退耕还林至2006年上一轮退耕地还林结束,共完成退耕还林17.55万亩,涉及全县33个乡镇和街道办事处中的28个,213个自然村,涉及退耕农户9.38万余户,人口33.26万余人,其中贫困人口约2.4万余人。实施退耕还林后,我区农民人均耕地面积保持在1亩以上,完全保足基本口粮耕地面积,区域内现有贫困人口约1.9万余人,减少了0.5万余人。
2014年退耕还林覆盖贫困户约250户,711人;2015年覆盖贫困户约719户,2612人。新一轮退耕还林取消了林种限制,根据立地条件可大力发展高效经济林以增加退耕农户的经济收入。按照设计栽植的树种,预计到盛产期平均每亩能增加收入1000元,按人均退耕0.5亩计算,每人能增加收入500元。
我区在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中,力求向重点贫困村倾斜,调整产业结构,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目标是将符合退耕还林条件的贫困农户全部纳入退耕还林范畴,精心设计树种,做好技术培训,统筹其他项目资金,建好产业基地,实现脱贫致富目标。
文/图 记者 周旋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责编 严清思 审核 杨志
值班副总 高小华
大家还在看
【必看】“老赖”别跑!梁平最新一期“老赖”姓名、照片曝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