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桥越沧海,天堑变通途
全长55公里,集桥、岛、隧于一体
从设计到建设前后历时14年
多项创新,打破海上桥梁工程极限
被公认为当今世界最具挑战性的工程
这就是港珠澳大桥
今天(10月24日)上午9时
这座被誉为
新世界七大奇迹之一
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正式通车
港珠澳大桥总长55公里(含7公里海底隧道),东接香港特别行政区,西接广东省珠海市和澳门特别行政区,是粤港澳三地首次合作共建的超大型跨海交通工程。
港珠澳大桥通车后,大大缩短了香港到珠海、澳门三地的时空距离,从香港到珠海、澳门驱车仅需30分钟的车程,为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强大的加速度。
而你知道吗
港珠澳大桥的建设者中
还有不少重庆企业和重庆人
来!一起了解一下
这些重庆面孔吧
重庆企业建桥有高招
港珠澳大桥铺设桥面使用的浇筑式沥青混凝土技术,正是重庆的一家企业参与完成。这种在钢桥面铺装浇筑式沥青混凝土的方式,尚是目前世界性难题。
铺在钢桥面上的沥青材料,夏季使用环境比路面高20℃,同时还要面临比路面变形大几倍的抗裂要求。如何将材料牢牢粘结在光滑的钢板上,施工技术上是一个巨大挑战。2014年,重庆交通科研设计院旗下的重庆智翔公司脱颖而出,成为港珠澳大桥的中标企业。
据介绍,和常规的沥青混凝土相比,浇筑式沥青混凝土技术不仅耐高温,变形能力也有显著提升,防水性能也更好,能很好地适应钢桥桥面使用需求,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重庆的菜园坝大桥、鹅公岩大桥以及刚刚维修完毕的牛角沱嘉陵江大桥也都采用了这一技术。
攀登桥梁巅峰的重庆面孔
孟凡超:深海筑路,匠心独运
孟凡超(左)。受访者供图
孟凡超,重庆交通大学1978级桥梁与隧道专业学生,他是港珠澳大桥的总设计师。
“深海筑路,最关键的就是要有‘匠心’。”孟凡超说,为确保大桥使用120年,港珠澳大桥建设中施行了最科学严格的HSE质量控定岗定人定标准,每一道工序检查验收后再进入到下一道工序,按照“零隐患、零遗憾、零事故”的标准做好每一道工序,因此生产的100万方混凝土无一裂缝,预制的33节沉管全部滴水不漏,在港珠澳大桥的修建中诞生了中国修桥的新标准。
他表示,自己有时会回到重庆,参加一些桥梁方面的学术研讨会,或者回母校作讲座。他说,愿母校的学子们,为将我国建设成为世界桥梁和交通技术强国而不懈奋斗。
张宝兰:攻克海底隧道“滴水不漏”关键技术
重庆大学1983级材料学院建材系校友张宝兰,则攻克了让海底隧道“滴水不漏”的关键技术。
港珠澳大桥能否成功建成,关键就在海底沉管隧道。而沉管隧道要保证120年在海底不漏水,混凝土是重中之重。中交四航工程研究院建材所副所长张宝兰,已研究混凝土20多年,2011年5月被委以重任派往牛头岛管起大桥沉管预制厂混凝土试验室工作。她也是本次项目唯一一个始终坚持在一线工作的女教授、高级工程师。
张宝兰说:“攻克这项技术最大的困难就是整个过程耗时太长,从立项到试验到浇注施工历时近7年,这中间我们要面临气温环境的变化、原材料的变化还有人员的流动,在这么多变数中要保证混凝土的性能不变,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凭借多年丰富的课题研究实践经验,在耗时近一年、用坏了4个搅拌机进行了海量的试验后,基础配方终于出炉。
在混凝土的配比上,张宝兰带领团队反复配比了100多吨混凝土,终于研究出提高混凝土抗裂性能的“超级配方”。
“混凝土裂缝控制一直都是工程上的难题,大体积混凝土开裂风险更大,更难控制。”重庆大学材料学院吴建华教授在谈到这次港珠澳大桥海底沉管隧道混凝土的关键技术时,忍不住赞叹:“这项关键技术的突破,破解了大型工程混凝土裂缝控制的世界级难题,很值得推广,也很高兴我们重大人在国家重大工程中贡献力量。”
刘卫:重庆工友没为家乡丢脸
作为港珠澳大桥主体工程交通工程的总监理工程师,刘卫有幸受邀参加港珠澳大桥开通仪式。在前往开通仪式现场的路上,透过客车车窗,刘卫聚精会神地打量着晨曦中的大桥,他发现自己熟悉的引桥变化可真不小,“印象中繁忙的工地,如今变得花团锦簇,道路平坦宽阔,井然有序。”
刘卫今年55岁,南岸区人,脸上黑黢黢的皮肤藏着皱纹,给人的最初印象超过实际年龄五六岁。了解建筑行业的人都知道,这是长年在户外工作的烙印。
刘卫透露,有约3000名来自不同项目的重庆人为港珠澳大桥修建作出了贡献,这个数据是他监理大桥主体工程交通工程2年多得知的。
“重庆人没在建设中掉链子,工友们都是早晨6点起床,吃了早饭后就开始干活。海上风大日头也毒,我没听到有人报怨工作环境。相反,有些工友的孩子在这里出生,工作辛苦但生活氛围浓,生活区也能让人感受到投身建设大潮的凝聚力和快乐。”他强调,重庆工友没为家乡丢脸。
杨绍斌:攀登桥梁“珠穆朗玛峰”
中交二航局二公司是港珠澳大桥人工岛的建设主力军,该公司总经理杨绍斌也是一名来自重庆的建设者。在他眼里,港珠澳大桥是中国改革开放40年来经济、科技、装备制造高速发展的一个里程碑。
杨绍斌说,港珠澳大桥不仅长度世界第一,而且建设环境复杂程度也是罕见的,它地处外海,横跨伶仃洋,地下是40多米的深厚软土层;还穿过白海豚保护区,环保要求极高。建成后的大桥不仅通车,还有万吨巨轮穿梭其间。
“我们把这座大桥称为桥梁的‘珠穆朗玛峰’。”对此,杨绍斌很自豪地说,依靠自主攻关,他们攻克了一个又一个世界难题,形成了400多项专利,没有发生一起重大的质量事故、安全事故,以世界最高标准建成了世界最大跨海大桥。
港珠澳大桥之歌 词作者是重庆人
好像天上来,好像海上来
美丽的金桥连接所有的期待
……
2017年1月,“港珠澳大桥之歌”主题创作歌曲征集活动落下帷幕,《海上金桥》等5首歌曲最终入选。
重庆人黎强就是《海上金桥》的词作者。他是一名保险公司员工,还是中国音乐文学学会理事、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会员、重庆市音乐文学学会理事、重庆市作家协会会员。他为港珠澳大桥创作的这首“港珠澳大桥之歌”,由90后曲作者易茗在获奖晚会上,面向港珠澳大桥建设者进行了演唱。
2014年11月底,由港珠澳大桥管理局和珠海广播电视台联合发起,港珠澳大桥工会联合会承办的“港珠澳大桥之歌”主题创作歌曲征集活动面向全球启动。
黎强看到这个消息以后,立即有了“我为港珠澳大桥写首歌”的创作冲动。“我把强烈的爱国情怀和朴实的中国元素放入歌词中。”黎强说,他通过抒情、优美的音乐语言,将港珠澳大桥一桥飞架、连接三地的雄伟气魄予以高度赞美,从而抒发了对大桥最深沉的热爱,也充分表达了一桥三地的人们迈向金桥、迈向美好的期盼与向往。
2018年10月23日,港珠澳大桥开通仪式成功举行,黎强更新了“朋友圈”——我曾经以自己的文字,为港珠澳大桥建设写下了这座“超级工程”的祝福,也表达了所有中国人内心的无限自豪、无限荣光……
当然,珠港澳大桥上的重庆面孔
只是整个建设奇迹的一种身影
而在这一世界瞩目的成就背后
是无数建设者们的艰辛付出
今天的C位属于他们
他们当之无愧
点赞,向超级工程建设者们致敬!
来源:重庆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