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合镇文家边村坐落在蒋家山北坡,
这里山壑纵横、小路崎岖,
是县级深度贫困村,
全村面积9.6平方公里。
在这样的田间地头,
常能看到身穿白大褂、肩挎医疗箱的一位老人,
逐户为村民测量血压、看病、开药方等,
他便是文家边村卫生室的医生——蒋登鹏。
蒋登鹏看医药书
亲人病逝,暗下决心立志从医
蒋登鹏,今年已满64岁,为文家边村民做医药卫生服务已经有46年了。
“大的方面,响应党中央号召,为人民服务;小的方面,就是为了让自己的家人免受疾病折磨。”谈起从医的初衷,蒋医生感慨良多。
在15岁那年,他的亲姐姐得了重感冒,服用某医生开的药方后不但不见好转,而且每况日下。后来,他的姐姐终因未能及时得到有效救治而死去,年仅21岁,蒋医生回忆起时遗憾不已。“就是这件事情,给我内心很深的触动,萌生了做一名医生的想法。”蒋医生说。
过去,村里没有医生,交通也极其不方便。生活中,时常看到周围的某户人家有人害病了,家人背着呻吟的病人连走带跑个多小时才到保合医院;有的甚至夜里背到县人民医院去抢救。
目睹了这些事例之后,他就下定决心,从此刻苦学习,立志要做一名合格的村里医生,方便村民看病。在文家边读完小学、初中后,在17岁那年,即1971年9月份,他到三元区卫生院学习了三个月。学完回来,大队里开展合作医疗,便开始管理红峰大队的药房。从此正式开始了自己的医药服务生涯。
此后,1972、1975、1977等年份陆续到社坛等卫生院学习三个月到半年不等的时间,较为全面地掌握了包括中医、西医,外科、针灸、理疗、刮痧、拔罐等内容。“学习时,我们拿银针在自己身上试穴位,老师三番五次叮嘱我们,宁肯在自己身上扎一千针,也不能在病人身上扎错一针。”蒋医生说。
1979年,蒋医生取得《赤脚医生证》,从此开始了行医出诊之路。
蒋登鹏为村民修水管
不忘初心,坚守岗位服务46载
80年代,群众做工的工分一般是8~12分,蒋医生的工资按照8分/天计算。有些家庭条件艰苦,病人家里招待松花面烙的粑、烂红苕做的酒等,都让蒋医生感觉到浓浓的情意。
因为镇里医生少,所以他深更半夜里总能收到出诊邀请。“最远的距离来回要走一个半小时的路程,当时我会打着装电池的小电筒,下雨天路滑,就找树丫做拐棍走夜路;遇到电池没电了,就拿长棍子探路,谨防摔到悬崖下面。”蒋医生说。
后来,他深受群众好评,战线拉得更长了。服务的区域不限于文家边村,开始被邀请跨乡镇,比如去十直镇、灯塔乡(现已并入双龙镇)等地方出诊。现在随着国家对乡村医生的政策和体系逐渐完善,要求越来越规范严格。他也始终加强学习,紧跟政策要求,规范行医。随后在1998年取得《乡村医生证》《乡村医生中专水平合格证》,2006年取得了《药剂员职业资格证书》,2011年取得《中职毕业证书》等。
蒋登鹏为村民测量血压(右一)
默默守护,一人服务百户人
“改革开放以后,大量年轻人外出、在村人数大幅度减少,现在半夜里接到喊看病的电话没以前多了。但留守在村的普遍是上了年纪的老人,往往体弱多病,子女也不在身边,对于这个工作还是不敢懈怠。”蒋医生说。
据悉,村卫生室只有他1个人,肩负着全村10个村民小组,在家284户656人的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工作。例如统计通讯录,通知65岁以上老年人健康体检;宣传卫生常识;随访糖尿病、高血压、精神病、心脑血管等病人的村民健康状况、就医情况,并普及国家医疗优惠政策等,事无巨细,都要蒋医生亲力亲为。
蒋登鹏以他兢兢业业的工作态度、默默坚守的奉献精神,守护着全村人的健康。凭借出众的成绩,他也先后于2004年“非典”工作中获评为“保合乡先进乡村医生”,所在卫生室于2013年获得“保合镇公共卫生服务先进集体”,2015年获评“保合镇农村卫生工作先进集体”等称号。
全县乃至全国,正是有了像蒋医生这样的千千万万基层医务工作者的奉献,才筑起了一道道守卫健康的钢铁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