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人物 “让移民过上好日子”

奉节县安坪镇三沱村新貌。(奉节县安坪镇供图)

冉绍之介绍三沱村现在情况。 记者 张国勇 摄

日前,党中央公示100名改革开放杰出贡献拟表彰对象,冉绍之名列其中。12月11日,冉绍之在奉节县接受重庆日报记者独家专访时表示:“作为一名基层干部,国家给了我很多荣誉,我发自肺腑地感谢党多年来对我的培养,感谢党对三峡库区的支持,感谢党对三峡移民的关心!”

冉绍之时刻牢记移民根本利益,在安坪乡三沱村探索出农村“就地后靠安置”的移民路子,既完成了党和人民交付的任务,又受到移民爱戴,被誉为“移民先锋”。

今年65岁的冉绍之,从1993年开始参与移民搬迁工作,先后任安坪乡(现安坪镇)乡长、党委书记,县移民局副局长、副调研员、县移民局退休党支部书记等职,一直坚守在移民战线上。

真心换真情

“换根板凳坐”

1993年,时任安坪乡党委书记、乡长的冉绍之接到首批三峡移民试点乡任务,为找到移民试点开荒安置的地方,刚上任的冉绍之对该乡境内的30多公里长江江岸线作了5次勘察。

冉绍之给自己定下一条原则:在坚定地推进移民工作的同时,要尽可能地替移民着想,要和移民“换根板凳坐”。他分析移民工作中碰到的困难后认为,一些移民不愿搬迁主要是对三峡工程的意义、对国家的政策不了解,只要我们心里想着移民利益,为移民解决实际问题,再加上细致的宣传教育和耐心的说服工作,移民是会搬迁的。

接触过冉绍之的人都觉得他身上有一种强大的人格魅力。对于这位学历不高、讲着一口本地方言的基层干部来说,这魅力来自何方呢?他似乎与农民有一种天然的亲和力。他说着他们听得懂的方言,开着他们之间能够心领神会的玩笑,几句话就能和他们打成一片。群众觉得他很亲近,心里有事愿意讲给他听。当地干部群众评价冉绍之:“他是一个‘四实人’——为人诚实、做事老实、说话巴实、工作扎实。”

谈起安坪乡三沱村的移民搬迁,冉绍之至今还记得:三沱村是一个成建制的移民村。1995年12月,安坪乡三沱一社和九社的移民为开发的土地入户问题和移民干部发生纠纷。得知这一情况后,他心急如焚,连夜赶去调解,及时平息了事态,终于将土地落实到了移民户。他说,吸取这件事的教训,我们研究确定了在土地分配上实行“好地七成安置移民,三成留给社里,低产地五五开”的分配原则。三沱村对新开发土地统一进行规划,决定全部种植林木,海拔600米以下种优质脐橙,600米以上种板栗、核桃等经济林和松、柏、杉等用材林。后来这种改土造田及分配的方法在全库区得到推广。

创出移民致富路

“就地后靠”

在奉节这样自然条件比较恶劣的地区,移民搬迁后怎样发展,怎样逐步走向富裕?一接手移民工作,冉绍之就开始思考这个问题。他知道,只有实实在在地解决了移民搬迁后的发展致富问题,移民才能真正“安稳”,库区才能长治久安。

结合当地山高沟深、交通不便、环境封闭的问题,考虑到自然资源优势和本地盛产闻名中外的奉节脐橙等特点,联想沿江移民公路兴建后的局面,冉绍之首先提出了“就地后靠安置”的移民思路。

所谓“就地后靠安置”,就是将三峡工程蓄水以后淹不到的荒山坡改出田土,让移民在这里重建自己的新家园。

与此同时,为改变长期形成的粮猪型产业结构,安坪乡借移民迁建契机,调整经济结构,利用全乡拥有30多公里长江江岸线的优势,鼓励移民发展私营运输业务,安坪乡现有几十吨到500吨不等的客货船50多艘。移民公路贯通后,私人购买客货车近百辆,促进了运输业的发展。

“就地后靠安置”,在奉节县乃至全库区推广,有效地推动了移民工作的开展。

管好移民资金

“打铁还要自身硬”

安坪乡移民任务重,移民建设项目多,当时涉及移民资金3000多万元。冉绍之深知,移民资金属于全国人民,每分钱都必须用在移民身上。管好用好移民资金,是重大的政治责任。否则,既无法向三峡移民交待,也无法向全国人民交待。冉绍之坚信,只有严密的制度和有效的监督才能堵塞漏洞、杜绝腐败,才能保护移民利益。

上级规定移民工程款项实行乡长“一支笔”审批,冉绍之觉得仅靠自己“一支笔”还难以保证万无一失,便创造了“五支笔”联审制度。即由工程承包人先根据工程进度写出拨款申请书,交工程指挥人员签字证明,然后交移民专干审核签字,再由乡财税所会计对照合同填写拨款申请书,经移民工作站站长审查签字,再报经乡长审批后才能拨款。

冉绍之还公开宣布:凡与我有亲戚关系的人,一律不得承包移民工程,请大家监督。

为确保移民资金专款专用,冉绍之还严格实行“三个不准”“四个监督”,即:不准将移民资金用于与移民安置规划无关的项目,不准随意调整移民工程项目,不准挪用移民资金作为行政开支;主动接受人大的监督,接受纪检监察机关、财政、审计部门和银行的监督,接受移民群众监督,接受新闻與论监督。

1997年,冉绍之被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评为三峡移民资金管理先进个人。他所领导的安坪乡人民政府也被评为三峡移民资金管理先进单位。

“我们的责任就是让移民逐步过上好日子!”12月11日下午,在三沱村,冉绍之看到这里的变化十分欣慰……

“库区第一村”变迁记

“如果不是三峡移民搬迁,我们怎么能住上这么好的楼房。”12月11日下午5时许,奉节县安坪镇三沱村一社村民余都香十分感慨地对重庆日报记者说,“现在生活有很大的改善,300多根脐橙树每年可收入10多万元,儿子在镇上开车,儿媳是当地学校的老师,收入相对稳定。”

自1993年三峡库区移民工作正式实施以来,安坪乡(现安坪镇)被确定为首批三峡移民试点乡。安坪三沱村是成建制的移民村,那时这里交通十分闭塞,当地村民经济收入状况十分差。三沱村移民搬迁试点成功,不仅为全乡移民攻破了难关,还为全县乃至三峡库区移民作出了示范,成为移民就地后靠安置的一个典型,被誉为“库区第一村”。

怎么做到“在移民中发展,在发展中移民”?安坪镇宣传统战委员刘海介绍,就是要通过移民,改变当地人过去居住分散、交通通讯不便、闭塞落后的状况,依托移民公路建设移民点,有条件的地方结合小城镇建设让移民直接搬进城镇,为移民乃至农村的下一步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现在,三沱村已经是我县知名的脐橙特色产业村和美丽的移民新村,由原三沱村和东湾村合并。”三沱村综合服务专干冉述全称,三沱村脐橙种植面积达4300余亩,占园地总面积的97%以上,年产量达9000吨,年产值超4500万元,占全村经济收入总量的80%左右。

“作为三峡库区最早的移民试点村,我们十分珍惜这一名誉,以及它给我们带来的历史发展机遇。”冉述全说,为了移民安稳致富,三沱村探索出“三带三送”长效机制,即支部带动专业协会,党小组带动专业合作社,党员干部带动示范户,大力开展送政策、送技术、送信息,培育脐橙、船运、养殖等支柱产业。截至目前,全村共有专业合作社20家,家庭农场4家,农业企业3家,物流快递30家,从业人员超300人,从事微商销售及电子商务的突破400家,仅春节前,电商收入达到或超过30万元的已超过15家。

一层层梯田里的脐橙树果实累累、一排排砖混结构的楼房依山傍水、一条条村社公路交错纵横——而今,三沱村广大移民告别了昔日破旧的土坯房,搬进了通水、通电、通路、通广播、通电视的宽敞明亮的楼房。现三沱村已成为三峡库区农村移民就地后靠安置的一个先进典范村。

让群众安居乐业

每次到三峡库区,一句“张记者,你又来采访了!”让我倍感亲切。我采访过三次三沱村,每次看到这里的发展变化,我都情不自禁地为之高兴!其实,这里的变化仅是三峡库区发展的一个缩影。为了库区的长治久安,我市坚持“在移民中发展,在发展中移民”,广大干部群众积极走开发性移民之路,创出了一片新天地。

作为跑了20多年三峡库区的“移民记者”,我曾多次采访过冉绍之。2000年7月5日至7日,《重庆日报》连续3天刊发我采写的报道《为了移民的根本利益——记人民满意的公务员冉绍之(上、中、下)》,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百万移民被称之为世界级难题,三峡库区广大干部和群众义不容辞地肩负起破解这道难题的重任。冉绍之成功创造“江边一条路、路边一排房、房前工商业、房后种果粮”的移民就地后靠安置模式,为重庆农村移民安置树立了样板,在三峡库区大力推广。他大胆探索三峡库区多元化发展格局,带领群众配套新建人畜饮水和灌溉蓄水工程,修建排水堰和移民公路,开发果园和耕地,圆满完成三峡移民外迁内安任务。他先后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优秀共产党员”“人民满意的公务员”等称号。2018年11月,冉绍之跻身全国100名改革开放杰出贡献拟表彰对象之列。

在三峡工程百万移民的伟大实践中,冉绍之始终牢记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胸怀国家建设大局,心系移民群众利益,正确处理好国家大局与移民群众具体利益的关系。在纷繁复杂的移民迁建安置中,他勤奋务实,忘我工作,忠实履行一个国家基层公务员的职责,坚决贯彻、认真执行国家的移民工作方针、政策,深入细致做好移民的思想政治工作。他管好用好每一分移民资金,千方百计帮助每一户移民搞好生产、生活安置。为了改变库区农村贫穷落后的面貌,他不顾自己身体有病,克服家庭困难,带领所在乡、区移民群众积极探索开发性移民的新路子,建起了一个个水、电、路、电视、电话、广播“六通”的移民新村、新集镇,初步实现了“搬得出,留得住,逐步能致富”的移民工作目标要求,为我市百万移民任务的完成和三峡工程建设作出了贡献。

上游号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上游新闻立场,文责作者自负。如有文章内容、版权等问题,请联系上游新闻。
联系邮箱:syh@cqcb.com
举报
分享到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