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视频▼▼
10月7日,北方的冷空气南下,寒意袭人。当我们站在板桥乡水车坝村海拔800多米的水车坝村小学校门口时,随着村里学生生源的流失,这所曾经容纳上百人的小学已经没有了往日的热闹,仅有14名学生和一位老师。
“80后”教师涂娅,是水车坝村小学校唯一的一名教师。从2002开始,涂娅在这所偏远的小学从代课教师做起,到如今已经整整16年有余。
16年,旧校舍变成了新楼房,老课桌变成了新桌椅,就连校门口的小松树也长成了叶茂根深的大树,能抗风雨、能挡烈日。
涂娅的家,就在水车坝村。2002年高中毕业的她一举考上西南农业大学(现在的西南大学),却因父亲外出务工受重伤,家中欠下巨额欠款,再也无力支撑这个渴望走出农村的孩子外出学习。于是,她藏起了录取通知书,回到了村里,丢掉了手中的笔,重新拾起了镰刀、锄头。
在家务农半年,涂娅的人生却因为村里的村小差老师而又重新被书写。于是,她手握笔刷,站上了三尺讲台,开启了不一样的人生。
一条蜿蜒曲折的路,绵延近3公里,将涂娅的家和村小连接在一起。16年来,无论是骄阳似火,还是数九严冬,涂娅的脚步始终在这两个点之间来回移动。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时光填宽了昔日窄窄的山路,也填满了涂娅心中不能上大学的遗憾。
在水车坝小学,曾经一同与涂娅代课的老师有4位,然而,坚守与离开成了一个必选题,涂娅选择了前者。从教16年来,她始终没有离开过这所乡村小学的三尺讲台。
“能陪在孩子们身边,挺幸福的。”站在如今崭新的学校门口,涂娅说,“当老师是她中学时代的梦想,2007年从代课教师转为正式老师,她的梦想终于得以实现。”
“怎么不想办法调到乡上去?到县上去?”经常有人问涂娅这个问题。
以涂娅的条件,她有太多的理由和机会换校:在乡村从事一线工作年限够久、教学水平够高……但涂娅每次都选择留下,因为她留恋自己从小长大的地方水车坝村,她对乡村的学生有太多的不舍。
朋友劝她,她说:“这里的老师只有我一个,我走了,谁带这些孩子们?我不能走!”
家人劝她,她说:“我的孩子反正已经能到外面独立生活学习了,我还是继续留下多陪陪留守的孩子们吧。”
就这样,涂娅默默坚守在这所乡村学校,一直陪伴者孩子们长大,无怨无悔。
“教育是一场轮回的花事。轮回千年,爱犹在、情犹在,不需要诺言,不需要条件。明天,我会依然与教育牵手相约,坚守着这片幸福的净土!”翻开涂娅的工作日志,这位乡村教师的所思所想,我们仿佛有所体会。
美学家朱光潜曾说,“人因坚持而美丽”,涂娅从代课走上工作岗位那天起,在水车坝村小学校这块看似贫瘠的园地里坚守自己的信念,辛勤耕耘16年;16年来,她像深夜里的一抹抹星光,照亮了留守儿童们心灵深处的孤独,也照亮了山里孩子们的人生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