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多个人围着一台小屏黑白电视看得不亦乐乎、邮递员挎着装满信件的帆布包走在乡间的小路上、人们骑着自行车在路上摇摇摆摆地行驶……过去这些生活中的小场景你还记得吗?
如今,黑白电视早已被液晶电视取代、微信这种即时通讯工具颠覆了传统的通讯方式、小轿车已成为人们新的代步工具,改革开放40年,这些生活中的小场景折射出发展的大变化。
黑白电视机成家里的“古董”
彭永权是大溪镇人,在他老家的柜子里,收藏着一台小屏黑白电视机,虽然早已不能用了,但他一直没有扔掉。
“这台电视机算得上是家里的古董了,买回来快30年了,比我的年龄还要大。”彭永权说,在这台白黑电视机的陪伴下,他度过了快乐的童年。
在彭永权的记忆中,那时村里只有几台黑白电视机,每天晚上只要打开电视,左邻右舍都会来看,家里坐满了人,有时他们还没有吃晚饭,大家就来屋里等着了。当时能看的节目也只有一两个,有时接收信号不好,电视画面出现“雪花”,但大家仍然觉得很快乐。
彭永权初中毕业后,家里买了遥控彩电,那台小屏白黑电视机光荣“退休”了。遥控彩电画面清晰,看的频道也多,想看哪个频道,拿着遥控器一按就行了。
“那时候,外出打工的人春节回家第一件事就是去市场上选购一台遥控彩电。”彭永权说,村里的电视逐渐多了起来,到后来,彩电和洗衣机、冰箱成为了姑娘嫁妆中必备的“新三样”。
如今,彭永权家的电视早已换成了挂在墙壁上的大屏幕液晶电视机。“现在是互联网时代,看电视更方便了。”他说,以前看节目要受播出时间的限制,现在电视机接入宽带网络后,可以点播、可以回看,非常方便。
视频聊天让距离不再遥远
远在广州打工的万木镇万木村村民申浪通常是一年才能回家一次,在外这10多年,他对通讯工具的变化感受很深。
“最开始和家人联系都是写信。”申浪说,由于两地相隔太远,写一封信常常要半个月甚至一个月才能收到,有时候信件还会被弄丢。
后来,离寨子约3公里的一户村民安装了固定电话,虽然打接电话都要收取费用,但相比写信,打电话要方便多了。不过,由于隔得远,家人来接电话也不容易,常常是他先打电话让机主跑到寨子对面的山顶上喊家人来接电话,等人到了再重新拨打过去。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到了90年代,携带方便的移动电话出现了,使用的人群也渐渐多了起来,申浪花了几个月的工资买了他的第一部手机,从那以后,他和家人的联系就更多了。
进入21世纪后,智能型手机快速普及城乡,几乎人手一部手机。
“现在的手机功能多,我随时都可以用手机通过视频与家人见面了。”申浪开心地说,以前,一年才能和家里的人见一次面,有了智能手机后,他随时随地都可以与家人视频见面,和家人的距离不再遥远了。
小轿车开进寻常百姓家
40年前,交通远没有现在这么发达,出行基本靠走,自行车曾是当时人们时髦的代步工具。到了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自行车已经随处可见了,条件好一点的家庭还有了摩托车。
“在那个年代,摩托车是很多人梦寐以求的。”村民侯志廷是板溪镇人,他说,那时骑一辆摩托车在路上行驶,那种感觉甭提有多快乐。
如今,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有不少村民已经购买了小轿车。
侯志廷说,村里大部分人都在广州、浙江等地务工,这几年,有不少人在外面买了车,过年就开车回家,又快又方便,不用像以前那样提前几天去挤火车。
轿车开进寻常百姓家,应该是改革开放40年来百姓感受最深的变化之一。
“过去,觉得农村人买小轿车是很不现实的事情,现在已经是常事了。”已经50多岁的侯志廷也在考驾照,等驾照到手了他就要买一辆小轿车。
侯志廷表示,怎么也想不到,过去能有一辆摩托车都觉得很“了不起”的他也能够买小轿车了。
“现在的路也好了,买车的人就更多了。”侯志廷说,农村到处都修起了水泥路,基本上修到了村民的家门口,人们出行更加便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