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看那片蒲公英,它的根叶可以入药,制成茶叶后又是一种珍贵保健品,非常受市场欢迎……”11月24日,在平顶山市鲁山县瓦屋镇上寺村的绿源中杏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蒲公英种植基地内,总经理雷德华热情的向记者介绍着。这些蒲公英,不仅美了村庄,也富了群众。
小蒲公英走上国际舞台
“蒲公英能做茶?好喝吗?有什么功效?”10月26日至28日,为期三天的2018中国(上海)国际食品博览会在上海展览中心举办,绿源中杏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蒲公英展位前,参观者络绎不绝,一些人好奇地围着产品问工作人员。
“我们鲁山把蒲公英叫黄黄苗,是一种名贵的中药材。”雷德华向大家解释,蒲公英又名黄花地丁,味甘、苦、性寒,具有甘寒清解、苦以开泄、专攻解毒消肿、兼有利尿、清热解毒等功能,蒲公英被誉为草药皇后。“这些功效在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以及在《中国药典》、《中药大辞典》等都有记载,现代科学验证表明,蒲公英全草含蒲公英甾醇、胆碱、菊糖、果胶等,在抗菌、抗肿瘤方面有特殊作用。”雷德华说。
尽管蒲公英具有很多功用,但因为其味道苦涩,很难得普及到大众日常生活中,而高温的方式又会破会部分有益成份。“我是学茶叶加工的,知道在什么样的条件下不会破坏植物的有益成分,将其功效最大限度保留。”雷德华说,蒲公英加工成茶叶后,不仅服用方便,而且其功效也能得到有效发挥。
目前,雷德华的公司拥有生产设备化验检测设备和专用设备20多套,企业能够按照食品安全企业管理体系标准规范管理日常生产经营活动,一期工程建成后年产蒲公英袋用茶可达6000斤,但从市场反响来看,这样的产量还远远满足不了市场的需要。
大学生返乡当茶农
“一开始说要回村里种植蒲公英,家里人是反对的,认为我不务正业。”回想起创业初期,雷德华很是感慨,在很多人看来,大学生放弃稳定的收入回到山村务农已经很“亏”了,更何况是种植蒲公英这种“花花草草”。
目标既然确定,从此只顾风雨兼程。2013年,雷德华从信阳农林学院茶学专业后就职于郑州中国一建集团平顶山分公司。2017年,他响应大学生返乡创业的号召,雷德华返回家乡上寺村。彼时,上寺村是全国贫困村。回到村上的雷德华与上海海关驻村第一书记王镝接触后,在王书记的指导和带领下,雷德华开启了创业之旅。雷德华综合了上寺村的地理环境,利用家乡优势的地形,决定种植蒲公英,研发蒲公英茶生产技术。
创业项目敲定后,他承包10余亩田地,开始付诸行动。瓦屋镇上寺村处于山区,野生的蒲公英居多,雷德华通过科学嫁接技术,使种植的蒲公英具有和野生蒲公英一样的功效,并且大大提高了一年收割的次数,增高了蒲公英的产量。
有了充足的原材料,雷德华又将大学学到的茶学专业应用进到他的项目中,很快他首批蒲公英茶生产了出来。为了让自己生产的蒲公英茶走上正规的生产线,2017年3月雷德华成立了河南绿源中杏农业科技有限公司,7月份通过平顶山市食品药品管理局审核验收,取得食品产品生产许可证,是平顶山市目前茶类生产加工企业唯一一个拥有产品生产许可证的企业。
在管理上,雷德华从没有因为企业规模小而放松,企业的文化、章程,工作的流程却一样都没有少,职工都自觉的遵守相关的规章制度,进入车间自觉佩戴头套、脚套、洗手、杀菌、戴手套。公司设有独立化验室,每天从包装好的代装茶中抽取一定比例的产品,进行化验检测,严格按照茶类检验标准,确保出厂的产品全部安全可靠。
如今他的公司现有职工15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3人,技工8人,专职食品安全管理人员2人,公司占地3000m,年产值200余万元。
带领更多的人走上致富路
鲁山县瓦屋镇上寺村全村2048人,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49户,贫困人口529人,贫困发生率25.8%。贫穷,是压在这里生活的人民身上的一座大山。如何让这些人摘掉“穷帽”走向富裕,党和干部在想,雷德华也在想。
“富带后富,共奔富裕路”先。雷德华在创业路上一直抱着这个想法,时刻把村里面的贫困户在心里。从今年6月份开始,他开始把本村组身体健康的贫困户吸纳到公司工作,让他们既能照看家庭,还能增加经济收入。不仅如此,雷德华还带领贫困户共同种植蒲公英,通过技术培训、签订收购合同、提供劳动岗位等方式,带领大家摆脱贫困,真正的做到了扶真贫、真扶贫。
他的这些做法,不仅得到得到了当地各级领导支持,也得到海关总署领导的一致好评。“作为帮扶干部,我的愿望是这里的贫困群众早日走上脱贫致富路,因为像雷德华这样的年轻有为的人愿意回来创业带动乡亲们,我从心里佩服并感激他们,也会在我尽我的职责大力持他们。”上寺村第一书记王镝说。
如今,雷德华对于自己当初选择的路充满了自信。“脱贫致富不能等靠要,我要在我的能力范围内,将蒲公英茶推广给大家,更要让我的父老乡亲因为这个产业的发挥在那而摆脱贫困,这是我的初心,也是我的理想。”雷德华说。
(来源:大河网)
投稿邮箱:191918152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