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全国首个商圈高铁TOD到底有多厉害?
全国铁路专家参观重庆沙坪坝铁路综合交通枢纽项目。记者 罗斌 摄
“重庆沙坪坝站铁路综合交通枢纽TOD项目是构建客运站为商服综合体的范例!”10月12日,在渝举行的“市域铁路与城市发展”论坛上,中国工程院副院长、中国铁路总公司总经理特别技术顾问何华武在论坛主旨演讲中说。
所谓TOD,是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开发,是规划一个居民或者商业区时,使公共交通的使用最大化的一种非汽车化的规划设计方式。重庆,正由龙湖集团在沙坪坝打造的上述TOD项目,是全国第一个商圈高铁TOD。
让铁路枢纽实现“自我造血”
专家认为,铁路和城轨发展影响着城市空间格局,规划建设铁路枢纽要构建客运商服综合体“自我造血”功能,以实现客运站的多维互动与协调发展。
在“以站建城”理论中,美国学者罗伯特·切尔韦罗把英国伦敦的经验归结为:以铁路为骨架展开的城市。即在车站地区建立密集的、功能混合的社区、组团或新城镇。正是因为铁路网络先期形成,城市轨道交通与之配套,才避免了建成后城镇交通对汽车的过度依赖。
专家建议,在规划建设铁路枢纽时,应思考如何通过构建客运站为商服综合体的方式,将其由传统单一客运业务转变形成客运、商服综合体,使其具备自我造血功能,良性循环。通过以综合枢纽站、场为中心,对上盖及毗邻地块进行综合开发,以物业及商务收益弥补建设成本及运营支出,实现客运站的多维互动与协调发展。
从这个意义上讲,作为全国第一个“站城一体化融合开发”项目,重庆沙坪坝站铁路综合交通枢纽项目,具有重大的示范价值。
沙坪坝站铁路综合交通枢纽TOD(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物业开发)项目,通过无缝换乘设计,实现了交通人流、过境人流与商业中心之间便捷、高效的联系。
龙湖光年项目效果图。(龙湖集团供图)
大咖纷纷点赞这个项目
深挖47米,修建一个8层的地下综合空间,将高铁、城市轨道、公交、出租车等诸多交通方式集合一体,让乘客真正实现楼上楼下无缝换乘——这就是沙坪坝铁路综合交通枢纽,它不仅是全国首个“站城一体化融合开发”项目,也是目前国内最大的地下铁路综合交通枢纽。
车站和城市,如何实现一体化?重庆的这一重大项目,到底有怎样的首创价值?
围绕铁路综合交通枢纽的建设,按照城市的功能和格局进行产业配置和生态环境营造,从而打造一座高铁新城——按照这样的思路,作为本次沙坪坝铁路综合枢纽综合体开发的主体,曾参与重庆观音桥、大坪等多个商圈建设的龙湖集团提出在沙坪坝铁路综合交通枢纽的高铁车站上盖进行商业开发的设计构想。
值得一提的是,沙坪坝站铁路综合交通枢纽一改传统土地平面出让模式。空间权属上,盖下建设综合枢纽,盖上通过招拍挂进行开发,让空间资源得到了最大程度利用,综合枢纽与上盖建筑形成多层次立体结构,从而实现将枢纽项目为核心延展为包涵交通、商业、城际旅游等功能为一体的公共服务空间,引领城市发展。
“这一次不是普通的上盖商业去接驳公共交通核,而是从设计、施工、运营开始的站城一体化融合开发。”重庆龙湖方面相关负责人介绍,正是在这种理念下,设计者和建设者都致力于让高铁车站深度融入城市空间,成为城市生活有机组成部分。空间布局上,地下空间承担全部交通换乘功能,实现各种主要交通方式的“零距离换乘”,极大提升城市核心商圈的交通功能。
作为战略项目,龙湖将该TOD项目命名为“龙湖光年”,同时邀请国内顶级的设计团队:中铁二院、中建西南院、林同棪国际、上海奥雅纳;与六大国际顶级设计团队:日本日建设计、日本GK、德国ECE、德国Leox、香港Woodsbagot、美国Terrain,合作共创。在建筑形象、夜景照明、商业空间、导视标示、智慧管理等方面精益求精,形成了现在的方案:成渝门户,三峡夔门;改革潮头,乘风破浪。
除了主体形象外,设计团队还结合重要功能,设计了不少特色空间。比如椭球型交通核,这是一个非常醒目的标志性的形体,是轨道、高铁、广场、商业之间的大客流转换空间。配置了扶梯+4台2.5吨的快速电梯。特别是这4台快速电梯,最短30秒,可将130人,从负7层运输到地面。
在项目西侧,高铁穿楼的位置,龙湖为这个全国瞩目的TOD项目设置了大退台,打造火车观景平台,未来还准备引入观景餐厅。在这里,高铁进出站的景观尽收眼底,这将成为全国独有的高铁网红景观打卡点。
除了零售、餐饮、娱乐这些传统业态,项目还将提供教育培训、健康医美等新业态,同时在努力整合公共服务资源,比如:游客服务中心、港澳自助签注、护照身份证办理、智慧旅游等社会服务。快速高效的公共交通,丰富便捷的综合服务,将引导居民喜爱上高铁+地铁+步行的新模式,更将推动城市高质量的发展、给居民带来高品质的生活。
预计项目落地之后,将会给三峡广场商圈,带来60万人次/日的人流增长,新增4万个就业机会,增加社零总额50亿,这将为沙坪坝老城区带来新一轮的城市更新和发展。
“这是难度最大的项目之一”
沙坪坝站铁路综合交通枢纽项目位于沙坪坝核心商圈,下面是繁忙的高铁站房和行进的高铁列车,日均超过30万人流在项目下方穿行。作为全国首个在已通车高铁站上进行施工修建的项目,如何确保施工安全、如何进行交通组织、如何进行施工策划,都是摆在本项目建设者们眼前的国家级研究课题。
重庆日报记者从重庆龙湖沙坪坝枢纽项目部获悉,TOD项目从启动开始,多次组织国内施工专家对项目施工方案、安全防护方案进行讨论分析,并邀请重庆市建委、沙坪坝区建委、中国铁路成都局集团有限公司相关专家现场指导施工修建措施。
项目顺利修建的最重要措施之一,就是搭建坚固的安全防护。据介绍,该项目安全防护钢结构总用量超过1000余吨,其中站前广场巨型防护大棚高16米、宽20米、长150米,用钢量达200吨,由32根圆钢巨柱为防护棚承力构件。为保证公交站结构安全、防止渗漏风险,每一根巨柱均直接放置于一层结构主梁上且不与结构刚性连接。据悉,保证钢结构巨柱独立屹立16米高而不受周边风荷载、振动荷载的影响发生倾覆,是站前广场巨型防护大棚施工的关键。
项目另一个修建难度,就是施工的交通组织如何保证人流量的正常通行。为保障三峡广场与小龙坎、石碾盘之间的密集人流通行,建设者们在火车站广场东西两侧均设置了两条近150米长的钢结构安全通道,而6米宽、5米高的空间,也能确保紧急情况下消防车的正常通行。由于项目位于核心商圈,工程材料运输只能在晚上进行,加上又邻近重庆师范大学、重庆八中、丽苑酒店,夜间施工被严格限制。为此,项目引进了智能化材料采购及运输管理系统,并导入重庆市交通路网路况的信息,并与当地交通管理部门联动,确保项目修建时的内外交通顺畅,满足日夜交替施工的需求。
此外,由于造型复杂、施工难度较大,龙湖沙坪坝枢纽项目从设计到施工的全流程都应用了BIM技术。在设计过程中与结构、幕墙、机电、内装专业紧密沟通,进行全专业、全过程的一体化设计思考;施工过程实现“标准化设计、工厂化生产、装配式建造、穿插式施工、信息化管理”,通过新的建造技术的应用,减少传统的现场施工作业对场地的占用,并大大降低了施工难度,缩短了施工周期。
“做了几十年工程,这是难度最大的项目之一,”中建八局西南公司龙湖沙坪坝项目负责人曾度钢说。
主办单位: 沙坪坝区委宣传部、区委网信办
主编:蒋频 编辑:金永元
(沙坪坝微政务整理于沙坪坝区新闻中心)
原标题:铁路专家聚首山城 看全国首个商圈高铁TOD到底有多厉害?
传播权威声音、传递主流价值、凝聚思想共识、汇聚全民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