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022年,湾区经济总量达到6万亿元以上,数字经济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0%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47%以上。到2035年,高水平完成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
5月28日,浙江省政府对外宣布浙江省大湾区建设战略。
浙江省发改委主任孟刚介绍,统筹推进大湾区大花园大通道大都市区建设,是浙江省第十四次党代会和省十三届人大一次会议作出的重大决策和战略部署,其中大湾区是现代化浙江的空间特征。
孟刚表示,浙江大湾区建设的总目标是打造成为“绿色智慧和谐美丽的世界级现代化大湾区”,具体目标是建设“全国现代化建设先行区、全球数字经济创新高地、区域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上述目标要分“两步走”。到2022年,湾区经济总量达到6万亿元以上,数字经济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0%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47%以上。到2035年,高水平完成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
浙江发改委副巡视员谢晓波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透露,浙江大湾区建设行动计划即将对外发布。
对此,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会长陈耀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分析,继粤港澳大湾区之后,浙江大湾区未来有望成为中国另一个国家级大湾区。
“一环、一带、一通道”
资料显示,杭州湾经济区占浙江省38%的土地,承载了浙江省50%的人口和超过60%的经济总量,城镇化率达到了70%以上,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
为此,浙江省提出在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建设大湾区的思路。
在宏观层面,即整个浙江大湾区,总体布局是“一环、一带、一通道”,即环杭州湾经济区、甬台温临港产业带和义甬舟开放大通道。
在中观层面,即环杭州湾经济区,这是大湾区建设的重点,将构筑“一港、两极、三廊、四区”的空间格局。
其中,“一港”指高水平建设中国(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争创自由贸易港。“两极”指增强杭州、宁波两大都市区辐射带动作用,带动环杭州湾经济区创新发展、开放发展、联动发展。
“三廊”指以高新区、高教园、科技城为依托,加快建设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宁波甬江科创大走廊、嘉兴G60科创大走廊。“四区”即谋划打造杭州江东新区、宁波前湾新区、绍兴滨海新区、湖州南太湖新区,将新区建设成为产城融合、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新区。
在微观层面,浙江提出发挥现有产业优势,瞄准未来产业发展方向,整合延伸产业链,打造若干世界级产业集群;突出产城融合发展理念,推进产业集聚区和各类开发区整合提升,打造若干集约高效、产城融合、绿色智慧的高质量发展大平台。
“高质量的推进浙江大湾区的建设,必须在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来推动,必须接轨上海,并与上海、江苏和安徽一起共同谋划打造一些双方各具特色的发展的平台和载体。” 孟刚在回答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提问时介绍。
实施六大建设行动
在操作层面,浙江省提出将围绕产业、创新、城市、交通、开放、生态六大重点领域分别实施建设行动。
其中,在产业层面,浙江将实施现代产业高地建设行动,主要包括建设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加快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大力发展高新技术服务业,建设新兴金融中心,建设全球新兴的文化与旅游产业基地等。
在创新方面,浙江将实施“互联网 ”科创高地建设行动,主要包括高水平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实施人才强省战略,建设一批创新应用示范基地,前瞻布局一批国际水准的创新载体等。
在交通层面,浙江将开展湾区现代交通建设行动,主要包括打造高水平互联互通的交通设施网络,打造世界级港口集群,打造通达全球的世界级机场群,推进湾区智慧化交通建设等。
根据浙江省的安排,今后五年重点推进交通重点项目70项,估算总投资约1万亿元,五年计划完成投资约7500亿元,2018年重点推进重大项目44个。
浙江省发改委副主任焦旭祥介绍,70个项目中有10个标志性重大项目,具体包括5个铁路项目(沪嘉甬铁路、杭温铁路、杭绍台铁路、金甬舟铁路、杭衢铁路)、2个综合交通枢纽项目(杭州铁路西站和杭州机场三期项目)、2个高速公路项目(杭绍甬智慧高速公路和龙丽温高速公路)和1个水运项目(京杭运河浙江段的航道整治)。
此外,在开放层面,浙江提出开放高地建设行动,主要包括高水平建设中国(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电子世界贸易平台(eWTP)试验区,培育建设一批国际货物和服务贸易基地等。
为了确保上述六大建设行动能够顺利实施,孟刚介绍,将建立大湾区规划建设协调机制,高质量编制大湾区空间规划,建立健全都市区一体化和市域统筹协调发展机制,打破行政区划限制,合力高效推进大湾区建设。
孟刚强调,浙江将探索产业转移、区域合作等多种形式的合作模式,在产业协同、产教融合、收入分成、招商合作等方面开展积极探索。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