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游新闻
更多的资讯等着你...
立即下载
上游新闻

汇聚向上的力量

立即下载

鼓声锵锵、石板青青、桥墩悠悠 重庆跳磴老街承载几代人的记忆

山城拍客

1.jpg

跳磴桥已成为大渡口区不可移动文物

2.jpg

跳磴桥已成为大渡口区不可移动文物

在重庆大渡口区跳磴镇有一条清代老街,老街从453路公交站站台起,一直通往跳磴桥。

老街上曾有一座戏台,附近赶场的居民都爱到这里看戏;老街上有一座古桥,建于清咸丰年间,跳磴镇因此而命名;老街上还有一间酒厂,酿出的甜酒,附近的居民都叫它“跳磴五粮液”。

老习惯:居民来此赶场看戏

江师傅,十多年前搬到跳磴老街居住,在老街开有一家餐馆。“听在这条街上长大的人说,这条老街是清代修建的。”据江师傅介绍,老街附近有一个赶场的地方,叫跳磴场,现在每月的2、5、8号都有人来赶场。

江师傅带着笔者走到位于跳磴街3号的一家小餐馆前说:“这里原来有一个石牌坊,大概有两个人这么宽,以前来赶场的人都从这里过,不信你从这里往前看嘛,都是青石板。”

“在跳磴二号桥下面,原来有个戏楼坝子,我都在这里听了几场戏。2003年修华府路的时候才拆了的。”据江师傅回忆,赶场天,去看戏!“真的很安逸。”江师傅说。

戏台很简陋,栽几根桐杆,扯一挂布挡,搭一副帆棚,七拼八凑成的“金銮殿”,开戏前,擂鼓敲锣打垫场,开戏后,丝弦鸣,梆子响,唢呐齐奏,唱戏声,欢呼声,不绝于耳。

说到这里,江师傅好像沉浸在以往的岁月里,半响他炫耀着说:“我们这条老街名堂还不少,往里面走可以看见一座跳磴桥,跳磴镇的命名就与此相关。走过桥就是一座老酒厂,解放前就有的,里面有‘跳磴五粮液’。”

老桥墩:跳磴镇以此命名

“跳磴桥重建过,只记得那年发大水把原先的桥冲垮了,都快20年了。”江师傅比划着说,“在茶馆听那些老人摆龙门阵说,以前这桥上面还有龙头和狮子的石雕。至于这个桥是好久修的,我也不清楚。”

江师傅带着笔者来到了老街上的一座老茶馆。走进茶馆,有几位老人正靠在椅子上,吧嗒吧嗒地吸着叶子烟。说明来意,张大爷放下烟管,眯着眼说道:“跳磴桥好久修的?一说是清朝道光年间,一说是清朝光绪年间,反正早年为方便行人,在河中修有石磴子,当作行人过路的桥。这个石磴子隔得有点宽,腿短的要跳一下才能迈过,久而久之这个桥就被人叫做跳磴桥了,我们跳磴镇的名字就是从这里来的。”

旁边的胡大爷磕了磕烟管,接过话说道:“解放没好久,这个桥就铺上了石板,都是3米长的,有30厘米到40厘米厚,桥墩子嘛,有3个。不过1998年还是2001年的时候,发了一场大水,都冲垮了。”

沿着跳磴古街向前走不到20米,笔者便看见了跳磴桥,桥宽1米左右,桥长不足8米,有4座桥墩。桥下河水悠悠,河岸有村民在此垂钓。

据《巴县志》记载,“清康熙四十六年改编,跳磴镇属智里六甲。镇政府现所在地在清咸丰年间形成集市,以旁边河上有跳磴桥而名跳磴场……民国十九年设跳磴乡。解放后一九五二年建政时沿用此名……一九五八年为跳磴公社。”

老滋味:“跳磴五粮液”

走过跳磴桥,继续向左走,就可以看见江师傅所说的“跳磴五粮液”老酒厂。酒厂的师傅姓杨,据他说,酒厂在解放前就有了,可能有八、九十年的历史。

酒厂不大,储料室里面堆满了高粱,走进酿酒室可以看在正在发酵的高粱上,盖有厚厚的一层高粱壳,主要用来保温。杨师傅说:“最开始的时候,买酒虽然要用酒票,高粱酒是七毛五一斤,但买的人还是多。现在主要卖的是高粱酒,度数最高也就50多度,酿多少酒都是看销量。”

据笔者了解,所谓的“跳磴五粮液”就是一种30度左右甜酒,以苹果、梨、高粱等为原料,经粉碎后,将新料、酒糟、辅料及水混合在一起,蒸煮糊化后入窖发酵。

笔者问询了周围的居民,大家都对“跳磴五粮液”比较熟悉。附近面馆的杨师傅告诉笔者,“我在这里买酒都买了快二十年了,每回都要买个十几斤,面馆在买,自己也喝。”

免责声明:上游号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上游新闻立场,文责作者自负。如有文章内容、版权等问题,请联系上游新闻。联系邮箱:syh@cqcb.com
关心一下,为你推荐更多
举报
山城拍客

自由新闻摄影师,用镜头记录新闻。

热门评论

还没评论 快来说两句

下载上游新闻看更多评论
相关新闻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