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网
原标题:淅川县教体局教育强县报道之四:教育扶贫篇——“拴心留人工程”吸引农村劳力和学生“回流”
编者按:近年来,地处豫、鄂、陕三省交界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源头的淅川县,深入实施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坚持德育治魂、从严治校、勤奋治学、严谨治教,全县教育呈现出持续突破的强劲发展态势。先后被评为全国“两基”工作先进县、全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先进县,高招成绩连续10年稳居南阳市各县前三名,2017年高招一本进线852人,增幅居全省第一;今年高考一本进线1245人,首次突破千人大关,增幅再居全市第一,连年被市政府授予教育教学质量先进县并记功嘉奖。为了全面展示淅川县3年来教育工作取得的成绩,探索中国新时期基层教育的走向和模式,本网将集中推出4期系列报道。
本网讯 淅川县地处豫鄂陕三省结合部,集山区、库区、革命老区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于一体,是全国移民大县、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河南省深度贫困县。全县辖17个乡镇(街道)、500个行政村、67万人,524所学校,现有贫困乡镇15个、贫困村140个(含深度贫困村98个),其中80%以上的贫困人口分布在深山区、石山区和库区。
近年来,淅川县按照“向最难处攻坚、在最苦处发力”的要求,致力构建教育扶贫大格局,围绕“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目标,强力实施“拴心留人工程”,坚持以就业带动就学、以就学拉动就业、以德育驱动活力、以问责推动落实,吸引大批农村劳力和学生“回流”,成效凸显。2017年,成功创建“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投入各类资金近7亿元,惠及贫困学生10.2万人,对建档立卡贫困学生享受资助政策全覆盖,贫困村学校、幼儿园建设全覆盖,贫困家庭技术培训全覆盖,充分展现了教育扶贫在深度贫困攻坚战中的基础性地位、先导性功能和根本性作用。
四措并举保就业 带动生源“回流”就学
据统计,淅川每年有8万余农村劳力外出务工、1.1万名学生伴随外出求学,成为农村教学点生源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要想吸引生源“回流”,就必须解决贫困劳力首先“回流”,最好在家门口就业,这样才能实现孩子上学、照顾老人和养家糊口三不误,为此淅川县教体局采取了四项具体措施保就业、聚人气。
(淅川县委书记卢捍卫(后排左三)参加清华大学生源地授牌仪式 摄影 杨冰)
一是农村教师岗位就业。县财政出资,面向高中毕业未能继续升学的贫困学生,定向培养一批农村全科教师;对大中专毕业、志愿献身农村教育的贫困生,降低招聘门槛;聘请高素质的教师充实到山区村级小学,解决山村学校的师资力量。二是公益性岗位就业。开发培训护林员、护水员、保洁员等公益性岗位1万余个,覆盖所有贫困户。三是扶贫车间和基地就业。扶贫车间和产业基地建设对贫困村全覆盖,加大监督考核力度,保证贫困人口上岗率产业基地不低于40%、扶贫车间不低于30%。同时,县政府通过政策引导,职业学校给学位、企业给岗位、财政综合保障三管齐下,直接服务淅川产业发展,对上岗贫困劳力开展针对性教育培训。四是创业促进就业。落实扶持政策,培育创业实体,扶持返乡青年、大学毕业生领办项目,吸纳贫困劳力就业。
通过学生“回流” 拉动家长回乡创业
要想吸引生源“回流”,就必须夯实学校办学条件,解决贫困学生就学的基本保障,通过学生“回流”带动家长回乡创业。为此,淅川县多方筹资,多策并举,动用多方社会力量,深度推进全县基础教育建设均衡发展。
(九重教育系统为贫困学生爱心捐款 摄影 杨冰)
为了资助贫困学生安稳回村就学,淅川县开辟了三条筹资渠道。一是社会募资。淅川县助学基金会于2016年8月成立,两年来共募集资金262.6万元,资助贫困大学新生404人,这一典型做法在央视《经济半小时》栏目专题报道。二是财政注资。在落实国家对贫困学生资助标准的基础上,县财政配套资金500余万元,为没有住校贫困学生解决生活补贴。多渠道筹资资金5亿多元,全面改善农村办学条件。三是银行融资。仅2017年,淅川县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就为4100余名贫困大学生发放贷款2500余万元,确保了全县所有大学新生不因贫困而上不起学。
为了从根本上改变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淅川县强力实施了“三大工程”。一是标准化学校建设工程。按照教育中长期发展规划,重新规划布局11个库区乡镇学校,投资6000余万元高标准复建移民学校52所、改建扩建乡镇寄宿制学校11所,全县152所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率达到100%。二是农村学校提升和城区义务教育资源扩容工程。累计投入资金2.49亿元,按标准配备了体音美器材、图书仪器、计算机等教学设备。为拓展城区义务教育发展空间,投资1亿元元建成了思源学校,投资3.5亿元的新五高项目一期工程主体完工,投资8亿元的省级示范性高中项目已开工建设。仅此3所学校,即可新增学位9800余个。县城两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配套的光明社区幼儿园、丹阳社区幼儿园建成投用,63个贫困村学前教育和教学点项目全部建成,使贫困群众子女在家门口有学上、上好学。三是社会力量办学工程。采取划拨建设用地、设立民办教育发展基金、选派公办教师支教等办法,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兴办学校。目前,投资1.2亿元的九年一贯制福森志远学校已经建成投用,投资1.5亿元的德威国际淅川书院正在加紧建设。
(淅川县教体局局长李晓辉看望慰问贫困户 摄影 马鸣)
在不断建立完善乡村教师补充机制的基础上,不断完善提高教师的待遇。近年来,共建设乡村教师周转宿舍楼13栋,单元房342套、11950平方米,乡村教师住房条件得到明显改善。通过培训、补贴、奖励等措施优先满足乡村学校需要,确保乡村教师待遇水平远远高于县城区教师待遇平均水平,稳定了偏远乡村教师队伍,引导优秀教师扎根乡村,有效解决了乡村教师数量不足问题。
“现在农村教学条件、教育质量都好了,和城里比差不了多少,孩子在家门口上学也省心。”贫困户李永强说:“现在搁家门口一个月挣2000多块钱工资,大家都不愿意出门打工了。”淅川深度推进教育均衡发展呈现出了可喜局面。2017年,淅川县全面改薄(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任务出色完成,位居南阳市第一,河南省前列。近年来,在良好教育教学条件吸引下,共有7500名农村学生“回流”。
德育为载体 正校风带动好家风
淅川贫穷主要在于:群众知识贫乏、技能缺失。治穷先治愚,治愚办教育,德育是根本。就像淅川县委书记卢捍卫所说“要使学生人生道路更坚实、走得更远,必须坚持立德树人。”
(淅川县2017年贫困大学新生资助仪式在县一高举行 摄影 杨冰)
淅川县以各学校为阵地、以德育活动载体、以小手拉大手为主要形式,让学校德育成果转化为家长的自觉行动,使好的校风带动好家风的形成。自脱贫攻坚工作实施以来,为使教育扶贫政策真正做到家喻户晓,淅川县教体局发放宣传册5000余份、明白卡1万余张、致贫困学生家长一封信1.4万余封。在全县开展教育扶贫大走访活动,积极发挥教师群体作用,教师分包贫困户,做到“五访”(一访家中有没有适龄儿童失学;二访教育扶贫政策、明白卡是否发放张贴;三访家长是否掌握教育资助政策;四访学生是否享受到国家资助;五访学生上学还有什么困难)贫困户家庭全覆盖。
该县西簧乡白庄村高庄组贫困户高峰娃两个孩子高安琪、高紫琪通过学校的德育教育,思想进步、学习成绩大幅度提高。在两个孩子的影响下,其父母高峰娃、徐秋丽改变过去慵懒现象,积极创业,返乡养羊,目前已养殖100余头山羊,彻底改变了贫困现状。
整合教育资源 结对帮扶贫困村
在配合全县扶贫工作全面开展的同时,淅川县教体局整合教育以及社会资源,积极响应县委、县政府驻村帮扶的号召,与三个贫困村(荆紫关镇上梅池村、小陡岭村和西簧乡白庄村)结成对子,第一时间派出第一书记及驻村工作队,采取得力措施,和贫困村干群一道想方设法决胜贫困。
“淅川县教体局高度重视所驻村党组织建设,把建设打造具有向心力、凝聚力、战斗力的党支部作为驻村工作队的首要任务。”淅川教体局党委书记、局长李晓辉介绍说,“教体局要求驻村第一书记把抓党建做为首要工作职责,严格规范组织生活、严格规范议事制度、严格执行换届纪律、严格聚焦脱贫攻坚,夯实基层基础,充分发挥党支部核心引领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调查摸清贫困底子、制定脱贫产业和贫困家庭脱贫规划,为全面助力脱贫攻坚打造坚强政治核心和战斗堡垒。”
(淅川县教体局扶贫工作队走访贫困户 摄影 马鸣)
驻村以来,教体局组织全体帮扶人员进村入户,集中力量做好各类问题排查整改,分类研究各项排查方法和要点,切实做到全面真实、村不漏户、户不漏人。针对排查问题,制定整改方案和台账,逐条进行整改或提交扶贫行业部门,为贫困人口享受各项政策和顺利脱贫做实了基础。教体局帮扶人员在每月7日、17日、27日“帮扶日”进村入户与贫困户见面交流,及时答疑解惑,及时解决子女辍学、就医看病等实际困难,及时化解群众的牢骚和怨气,所驻村干群和谐度、贫困户满意度明显提升。
经过反复摸底、座谈讨论、精心思考、深度谋划,按照县产业发展规划,结合所驻村地理区位、生产条件、资源要素,以及贫困家庭劳动能力、发展愿望等实际情况,理清脱贫产业发展思路,坚持短中长结合,以“发展生态经济”为主,以外出务工、发展种植养殖业为补充的发展思路,积极实施“合作社+贫困户”、“基地+贫困户”等模式,贫困户通过小额贷款入股分红或者到合作社、种养加基地务工增加收入脱贫致富。目前三个村均成立了养殖或林果种植专业合作社,为贫困群众增收脱贫提供了坚实的产业支撑。
西簧乡白庄村是全乡15个深度贫困村之一。今年5月,教体局挤出20万元的扶贫专项资金,支持该村连片发展猕猴桃产业100余亩,打深水井一口,架设3000多根水泥电杆。目前,已栽植10000多株猕猴桃,成活率达70%,正常挂果后年效益100万元,带动全村贫困户年分红2500元,全村通过猕猴桃产业销售、加工,可实现收入20万元。在县教体局局长李晓辉的亲自协调下,多方筹资30万元为该村修建了公厕一座、安装太阳能路灯50盏;投资25万元,新建1000平方米的文化广场和150米的文化墙,余家河、曹家、陈家三个村民小组的乡村文化广场和百姓大舞台正在建设之中。李晓辉局长亲自帮扶媳妇呆傻的农民李光东,帮他们申报低保,第一季度两人共930元已发放。
驻村工作队还积极与电业、水利、公路、卫生、文化等行业部门对接,争取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彻底改变村容村貌。先后实施了上梅池村幼儿园建设项目、小陡岭村党群服务中心改造提升项目、狮子沟村社区道路项目、白庄村猕猴桃产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以及卫生室项目、电网改造项目、人居环境改善项目等,为三个村顺利脱贫奠定了坚实的硬件基础。
截至目前,工作队为3个村贫困户贫困人口建档立卡分别为119户478人、63户183人、71户257人;脱贫人口分别为80户360人、29户115人、13户48人,驻村帮扶取得阶段性成果。
启动问责机制 推动扶贫政策落实
为把教育扶贫政策落实好、项目建设好,淅川县教体局实施“四同步、两验收、两排名”硬措施:即,对乡村教师同步进行教育扶贫政策培训,对排查出的政策落实、项目建设方面的问题同步督导、同步整改、同步销号;各乡镇中心学校逐村进行验收排名,县脱贫攻坚指挥部会同县教体局逐乡验收排名,排名情况按一定分值计入相关单位年度绩效评价总成绩。同时,创建“5+1”督导问责机制,决定派出5个督导组分包乡镇、1个问责组追踪问效,督导组与分包乡镇同奖同罚,确保各项工作扎实开展。
“扶贫攻坚是一场时不我待的世纪工程,扶贫攻坚战役中教育系统不能缺席,应该利用自身的优势积极参与。下一步,淅川县在做好扩大教育扶贫资金发放范围、扩充城区和集镇学前教育及义务教育学校学位、适当增加教师编制数等工作的基础上,将重点加大深度贫困村学校建设力度。淅川县深度贫困村学校建设项目共需资金近亿元,而拨付的上级涉农资金2017和2018年加在一起不足3000万元,急需争取上级项目资金加大扶持力度,确保全县所有深度贫困村学校建设顺利推进。随着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建设生态经济示范区的人力资源量急需提高,环库区周边30万居民掌握发展生态产业的实用技术型人才较少。争取上级支持淅川建设一所集教学、科研、培训为一体的专科层次职业学院,为培养更多落地型实用技术人才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更好地从根本上助推淅川摆脱深度贫困、建成小康社会。”淅川县教体局局长李晓辉对淅川教育扶贫的未来和结果充满信心。(作者 刘同伟 杨振辉 马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