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野中驻村的袁姗姗
在贵州福泉市马场坪街道平堡村的山间小坝子中,河水潺潺,秋风送爽,颗颗饱满的稻谷呈现出一片金色。稻田里,“咚咚”的收谷声把乡亲们丰收的喜悦传向远方;田间小道上,一道洁白的身影随着电动车蜿蜒前行于稻浪中,驶向不远处的村寨。正是这个不断移动在田间地头、农家小巷的身影,给小山村增添了几分绚丽的色彩。这道身影的主人叫袁姗姗,是福泉市政府办到马场坪街道平堡村驻村的一名队员。自驻村6个月以来,她顾全大局,主动担责,与其他驻村队员一起,以“五引导五教育”思想扶贫先行,动员群众积极参与乡村环境整治,帮助群众脱贫走出困境,并主动为群众争取“一事一议”道路加宽及硬化…… 凭着清晰地脱贫思路和干脆利落的办事作风,得到同事和群众的认可,被乡亲们亲切地称为“姑妈”,谱写了一首脱贫攻坚进行曲。
加班至深夜
村里来了新“姑妈” 同事:“工作踏实”
最早称袁姗姗为“姑妈”的,是百子桥组的老组长刘泽清,在长期的接触中,老组长发现袁姗姗不仅聪明懂事、上进心强,还特别体贴、关心老百姓生活,就把她当女儿看待,当地的风俗一般把没有结婚的女性称作“姑娘”,把结过婚的女性称作“姑妈”,由于老组长在寨子里辈分较高,又经常念叨袁姗姗的好,为此,“姑妈”这个称呼便落到了头上。又因长期做群众工作,经常和乡亲们打成一片,她爽朗却不失细心、乐于助人的性格深受群众喜爱,“姑妈”这个称呼更是在乡亲们口口相传中快速散开。马场坪街道平堡村是一个以发展农业为主的传统村。初到平堡村,从未从事过农业的袁姗姗闹出了不少笑话,指“土”为“田”,误把高粱苗当苞谷秧的事时有发生,曾一度被村干部及村民认为“不靠谱”。为了补齐在农业常识上的短板,她上网浏览农业信息,经常到地里虚心向有经验的老农请教农事,经过半年的积累,袁姗姗以“乐知者”的态度,俨然成了庄稼地里的知农会农的“田秀才”。
驻村的每一天对于袁姗姗来说都是充实的。起初,驻村工作组考虑到她所在的百子桥组人多事杂,群众工作开展难度大,且作为女性下组不便,就安排她与驻村工作组副组长共同包保该组。但考虑到副组长需要统筹全村的脱贫工作,在熟悉包组事务后,袁姗姗主动提出独自负责百子桥组的包保工作。
白天,袁姗姗下组入户,逐户排查贫困户信息、化解邻里纠纷、帮助群众拟定脱贫计划……晚上,她又再次来到小组,利用村民的休息时间,召开院坝会宣传“五改五化”、产业结构调整等脱贫攻坚的利好政策,商讨组上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为了在思想上形成合力,面对思想不通的部分群众,袁姗姗在老组长刘泽清的陪同下,深入群众家中苦口婆心地作思想动员,短短半年里,她和同事一起在组上开了20多次院坝会、小组会,经常到深夜才能返回驻地。为了方便下组,她还将自己的电瓶车骑到了平堡村。据她说,刚开始下组时,寨子里的狗还龇牙咧嘴地和她“较劲”,现在,寨子上的狗看见她都懒得叫唤了。
乡亲们把袁姗姗当姑妈,她把平堡当娘家。贫困户刘诗才的家,仅有两间破砖房,两条麻皮口袋蒙着的窗户令狭窄的屋内漆黑一片,一家4口都住在这座不足40平米的黑屋子里,家里除了床、柜子、坛坛罐罐后,能活动的面积不超过10平方米。户主刘诗才听力残疾,妻子语言表达障碍,大女儿就读于市区的职业技术学院,现在外务零工,小女儿刚上初中,夫妻俩虽然勤奋,但日子过得依然十分艰辛。
得知刘诗才家的情况后,为了帮助他家解决住房问题,袁姗姗设计了危房改造和易地扶贫搬迁两套方案,可通往刘诗才家的道路十分狭窄,且不说危房改造补助的3.5万元能不能造好新房,单搬运建材一项就是个大麻烦。反复权衡后,她决定动员夫妻俩实行易地扶贫搬迁,但夫妻俩听说要让他们搬出世代居住的家后,第一反应是不喜反忧,两人想,搬出老家后老房要被拆除,耕地和林地会不会被集体收回?去了新的生活环境后靠什么生存?为了解除两人的思想顾虑,袁姗姗多次上门耐心细致地讲解易地扶贫搬迁的政策,并表示入住新房后将为其解决工作的后顾之忧,同时,她从两个女儿的就学以及将来的生活入手,一点点撬动夫妻俩人的思想,最终刘诗才签订了异地搬迁协议。解决了住房的大问题,每次到刘诗才家回访,老两口都会热情地把这个“姑妈”迎进门,看着一家人脸上越来越多的笑容,袁姗姗也乐在其中。
除了做常规的驻村工作外,袁姗姗还不断为自己加压,主动承担起了村里资料员的重任,面对全村3000多人的资料,她经常熬夜至深夜。
“她大局意识强能担当,工作踏实,工作能力完全不输于任何一名男同志!”平堡村驻村副组长赵家勇说。
驻村“姑妈”负责任 群众:“干事巴实”
百子桥组由于前期村寨规划不合理,村民们纷纷把房屋建在道路两旁,多年来,横穿寨子的道路不仅没有拓宽,反而是越来越窄。按照修建通组路的标准,路面必须要达到4.5米宽,如果修建通组路,意味着沿线几十户村民要拆除房子,群众财产将受到巨大损失。一时间,路与房似乎成了不可调和的矛盾。为了给村民打造一个良好的出行和运输环境,了解实情后,袁姗姗积极向上级有关部门申请“一事一议”道路加宽及硬化,申请得到通过后,她积极动员群众对道路上的障碍物进行清除。
村民许启文家的猪圈正好处于该路段的三岔路口,严重影响即将开建的道路,袁姗姗多次找到许启文反复剖析道路拓宽的好处后,许启文忍痛拆掉了近70平米的猪圈,为村民积极参与并支持配合村寨道路建设开了个好头。如今,百子桥组对基础设施建设的热情空前高涨,村民们主动腾出自家的土地,用于修建村口的文化广场。从召开小组会、申请项目、作群众思想工作到清除障碍物,每个环节都能看见她忙碌其中的身影,她把村事当成家事来做,高度的责任心得到了当地群众一致公认。
踏上崎岖的羊肠小道,住在组上最高位置的人家是村民简忠国家。简忠国患脑梗几乎无劳动力,儿子与儿媳离异后外出务工,留下3岁的孙儿与两老口共同生活。看到小孩瘦弱的身子、不正常的脸色,袁姗姗在征得老两口同意后,将孩子带到村卫生室检查,小孩是中度贫血、缺钙。考虑到老人贫困的家境,袁姗姗便自掏腰包买来钙片、鱼肝油等滋补品,帮助小孩恢复身体,几个月过去了,小孩已经恢复了健康。每次看见她,小孩都会跑过来亲昵地叫上一声“姑妈”,“姗姗姑妈”乐于助人的事迹在组上迅速传开。
村民简忠国
简忠国的家里的母猪刚下了10头小猪仔,由于担心没钱买饲料来饲养,加上种猪市场行情不稳,老人打算把猪仔进行贱卖。袁姗姗得知消息后,发动了身边的亲友来认领猪仔,消除了老人以后售猪的后顾之忧。但老人却说没有圈舍,袁姗姗趁机向老人宣传改造圈舍的政策;老人说没有给猪煮热食的锅,她告诉老人自己可以先垫付钱买来;老人说没有钱给猪买饲料,她告诉老人领养生猪的亲友可以预先出资……最终将老人说服。在脱贫的路上,袁姗姗就是那么一个较真的人。尽管她帮助过简忠国老人很多次,却从未听老人一家说一个“谢”字或是“慢走”。袁姗姗却说,乡亲们叫自己“姑妈”,这个“谢”字说出来就生分了,为娘家人办点事是应该的。
驻村半年,袁姗姗收获过一份特别的礼物,这份礼物让袁姗姗为之感动。组上有一位聋哑村民许小江,在地里刨了一个巴掌大小的地萝卜,送给了正在作入户调查的袁姗姗,其他村民开玩笑说和许小江交换,却被她拒绝,拿着“心”形的地萝卜,袁姗姗不禁想:这哪里是地萝卜?这分明就是村民对自己工作认可的一片心意。
“她来了我们村之后,风里来雨里去,干事特别巴实,全身心用在工作上,群众都叫她为姑妈,完全把她当成我们平堡人了。”平堡村村支书金林举着大拇指说出了群众的心里话。
扶贫“姑妈”的心声:扎根农村 莫负韶华
今年2月,袁姗姗得知福泉市将大范围抽调人员驻村帮扶时,她第一时间向单位提出了申请,考虑到她家中仍有两个年幼的孩子需要照顾,单位没有立即同意,而是让她冷静思考。回到家后,她耐心地与丈夫和父母说明自己想要驻村的想法,得到全家人的理解和支持。带着家人的期盼,今年3月,袁姗姗奔赴到脱贫攻坚第一线。
春夏交替,正值手足口病、腹泻等儿童常见病得高发期,袁姗姗的两个孩子常常夜里高烧,交叉感染的情况时有发生。儿女们在与病魔抗争的同时,作为母亲的她却在脱贫第一线与贫困交战,她并不是铁石心肠,每次回到家,5岁的女儿和1岁的儿子就会紧紧地依偎在她的怀里,想着孩子们没有母亲陪伴的幼年,生病时缺位的母爱,孩子们口中亲切的一声“妈”,时常令她泪眼婆娑。特别是有一段时间,全市都忙着迎检工作,工作组连续加班3个星期没有休息,20多天未见到孩子们,回到家,儿子已经不认得她了,见到她就哭、就躲,看到这个场景,她心里百味杂陈,愧疚之情难以言表。
对于家庭她始终心存愧疚,同时这也成为了她决战脱贫攻坚的动力。她表示,一辈子或许只能碰上一次脱贫攻坚这样的大战,因为有家庭包袱就放弃参战,必将会给人生留下一道无法弥补的遗憾。在日记中她写道:“既来之,则安之,树立信心,扎根农村”,这就是一名脱贫攻坚驻村女队员的心声:扎根农村,莫负韶华!
在脱贫攻坚路上,袁姗姗和战友们正在以广袤的农村为战场,挥洒着青春与汗水,为夺取脱贫攻坚新胜利而努力奋斗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