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荣之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东辉,近日在接受商业伙伴采访时开门见山。
1998-2018,伴随中国IT生态的发展与繁荣,荣之联也走过了20个年头,走出了一条与很多方案商不完全相同的道路。创始人的以技术为本的创业情怀,为荣之联的发展历程打下了独特的烙印。
抚今追昔,放眼未来,王东辉初心不改、谋定而动。他希望在二次创业时,能够追随直觉,顶住压力,把握好节奏。他也希望荣之联能够不畏浮云遮望眼,从容地迈向第二个20年。
变革是荣之联发展的主旋律
作为荣之联的掌门人,王东辉早年效力于国家重大科技攻关项目,也曾在硅谷做研发。1992年被人拉出来做公司时,主要靠技术立足,当时主要做Unix相关的系统,用户虽然不多,但也享受了一段一招鲜吃遍天的好时光,公司获得飞快的发展。
用王东辉的话说,1998年成立荣联是“机缘巧合”,在那个他称之为荣联1.0的时代,传统的优势还在,公司用技术优势拓展市场,而且也正赶上了IT和互联网大发展的好时候。当时很多有钱的公司出来做这行,但技术方面有缺失,而这恰好是荣联的强项,于是便有了和荣联之间“瞎子背瘸子”式的合作,而且合作得很好,荣联也得到了快速发展,并扩张到各地。
“我们从Sun的小代理做到了最高级代理,差异化优势还是技术能力。”但是,王东辉很快就感觉到了转型的压力,.com泡沫破裂对Sun的市场造成了很大的冲击,荣之联也快速调整业务重点为为客户提供完整解决方案,强调公司解决方案能力和服务理念,通过深度了解客户的业务属性,整合更多产品为客户制定解决方案。除了产品和技术上各种不断转型和创新之外,公司的组织管理模式、业务增长模式也在不断演化,其结果就是以团队管理,金融助力为标志的荣联2.0时代悄然从2005年开始。
云计算和数据业务的兴起再次引爆行业的巨变,荣之联开始再次思考转型的方向:
1、往行业应用端走,这也是很多公司的做法,相对会容易一些。
2、啃硬骨头,向底层平台发展,发展核心基础技术和产品,实现自主可控,完成进口替代。
现在,荣之联决定向底层平台发展。
公司早期进入基因行业时,都以一流存储厂商的产品构建系统,后来团队研发了生物云平台,完全替代了原厂的产品,并根据业务特点,实现了对基因数据的存管算察等;另外,由于IT公司涉猎的基因和生命科学领域较少,对行业的深度认知也是荣之联的鲜明特色。
当然,荣之联的传统优势并没有放弃,还在为诸多行业提供解决方案和服务,而且业绩占比也是最大的,但与其他方案商的不同之处是做得很深,甚至超出了IT的范畴,用王东辉的话说,荣之联要减少码代码和流程性的开发工作。
比如在医疗行业,荣之联不做HIS,只做精准医疗,公司的Helicube一体机平台软件都是自主研发,有自己的知识产权,而且比开源的快十倍;公司还为更多的三甲医院做KPI的考核体系等等。2011年上市以后,深度布局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和生物医疗等领域,走出了一条内生式和外延式相结合的发展道路。
“这二十年我们一直在变,为我们能够看到的技术发展方向做准备,包括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荣之联都有相关团队在做,还有其他的各种平台级解决方案。”王东辉说,热衷于对技术的研究是我们的特色,当然也因此丧失了一些发展机遇。
未来战略方向选择很重要
接下来怎么做?
这是王东辉每天都在思考的问题,用他的话说,荣之联需要进行二次创业。同时,未来的战略方向选择也被提上日程。
“IT公司做了20年的基本上都是‘万金油’,哪儿都可以抹,但到底应该往哪儿抹?”王东辉说,目前一部分方案商开始意识到战略研究的重要性。
王东辉还特别提到要向好的基金公司学习,比如高瓴资本,他们在做行业投资之前,必须对该行业进行深入的研究;而在荣之联内部,也有个提法叫“行业穿透”:
行业穿透
即对行业的业务理解要达到行业第二名的水平。
比如荣之联所做的生物云平台,就已经非常了解基因公司的业务,只是没有具体去做而已,但要在目前的基础上成立基因公司已经不是难事。
这其实也涉及到公司能不能痛下决心的问题。“假如荣之联在某个行业有明显优势,而且市场也是真实存在的,那是不是可以一猛子扎下去,然后其他的都不去做或者少做?这也是在二次创业的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王东辉说。
当然,在具体行业的选择上,王东辉目前也没有特别成熟的答案,但大方向是明确的,即一定要找到好的行业做,而好行业的标准就是IT投入大、交付能力强,政府、大金融都比较符合这个标准。
收购赞融电子是去年荣之联在资本市场上的重要举措,虽然王东辉认为金融行业不太好做,但他觉得赞融电子找到了一个很好的占位,是国内领先的金融行业存储系统集成解决方案提供商,而金融行业在数据存储业务方面要求很高,比较适合赞融电子来做,所以客户也不会轻易替换。
除了并购好的、在垂直行业有客户的公司,并使其成为荣之联的渠道之外,荣之联的另外一个考虑就是并购对象要有自己的关键技术,类似于荣之联收购的APEX OSS运维管理系统,该系统现已实现对Cisco Network Manager、华为 Esight、H3C iMC、IBM Tivoli、HP OpenView等监控平台的集成,每年为公司带来可观收益。
“换个角度来看,如果我们能够有很好的行业研究,就可以把这种类似于狩猎的行为变成农耕行为。”。
截至目前,荣之联已经孵化了很多公司。王东辉的想法是,目前很多新成立的公司技术能力很强,需要的投资也很大,但发展到一定程度后也渴望进入行业,但困难重重;而传统的方案商对行业更了解,所以内部孵化模式可能是比较理想的选项。
必须要建立自己的技术平台
纵观荣之联20年的发展历程,无论是在最初的起步阶段,还是后期的转型过程中,始终有着鲜明的技术烙印和独特个性。用王东辉的话说,国内IT公司不做基础型、系统级研发很难成为有足够市场影响力的大公司。
“我觉得大家应该像我们一样往底层走,而且还要自主可控”王东辉认为,自主可控的好处是行业适应性会很强,如果要让国外的公司去做产品或业务的适应性改动,是完全不可能的。就荣之联而言,未来的企业服务业务从绝对值看来,可能一直占据较大份额,但自有的东西会越来越多。
谈到希望把荣之联变成什么样的企业时,王东辉明确表示要向华为学习。
“华为在自己的核心行业扎得很深,尤其是运营商市场几乎都由自己来做,同时还有基础的技术平台支撑,其IPD可根据行业特性开发新的、不同的产品。”王东辉表示,庆幸的是荣之联目前已经有了这样的技术平台,只是还没有做大。
除了华为之外,近期赴美国3M和Ecolab的考察,也给王东辉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中:
3M
3M的胶片投影仪在今天看来都已经是过气的产品了,但相应的技术却诞生在上世纪60年代,并在数十年内一步步演化出各种各样的产品,公司也已存在了100多年。
Ecolab
Ecolab则长期为医院、酒店、麦当劳等提供消毒解决方案,现在又衍生出了数据业务,根据水质监测情况推出了管道水垢去除等新的服务,公司至今已存在了97年,而且活得很从容。
“这两家企业的案例告诉我们,如果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平台,完全可以以此为基础,不断衍生出新的产品和服务。”王东辉希望IT方案商也可以更从容些,至少荣之联要往这个方向转型,拥有自己的基础技术平台,做好行业研究,维护好客户关系,像3M和Ecolab那样,成为百年老店。
“就像现在的方案商,走老路可能也会有饭吃,但活得好会很难,因为如果不改变策略,还是单纯地提供简单的方案,可能就没人要了;还在用做生意的模式做公司,未来可能就没有生意做了。”王东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