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蜂业数据显示:国内山茱萸蜂蜜被追捧,国外进口蜂蜜却失捧

中国养蜂,历史悠久。东汉后期就出现了人工饲养蜜蜂,中国养蜂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是世界上最早饲养蜜蜂的国家之一。但是纵观市场,高端蜂蜜都是进口蜂蜜。我国的好蜂蜜呢?西蜂峡带你一起来寻找答案。

      1、中国3000年蜂蜜历史被外国蜂蜜品牌打败

       中国是蜂蜜的最早发源地之一,在3000多年前的甲骨文中就出现“蜜”字,然而,今天中国市面上最大的茶品牌却在新西兰,动辄上百,甚至上千一瓶的蜂蜜已经不稀奇。据相关统计,新西兰某品牌蜂蜜在当地年产量为1700吨,但仅在英国每年销量就达1800吨,要算上全球销量则可达到10000吨。全球在售的新西兰蜂蜜的真实度堪忧。而在中国,还没有与之相抗衡的蜂蜜巨头,更多的蜂蜜活跃在淘宝微商。

       2、中国是目前的蜂蜜消费量第一大国

      按2016年国内消费40万吨,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全国人口13.83亿人计算,人均消费量已达289克以上,虽然比美国人均消费500克左右,德国人均1000克左右相差甚远,但已接近日本人均消费量300克左右的水平。我国消费人数是美国的4倍,欧洲的2倍、而众多的人口,使我国成为名符其实的蜂蜜消费大国。

       3、新西兰麦卢卡蜂蜜贵的原因

       麦卢卡蜂蜜被誉为“新西兰国宝”,麦卢卡主要分布在新西兰北岛和澳大利亚东南部,其实澳大利亚也产麦卢卡蜂蜜,而且品质不差,不过“新西兰麦卢卡蜂蜜”似乎名气更大。虽然许多有关麦卢卡蜂蜜的健康功效都有待考证,但是其所谓的治愈功能一传出新西兰,便跳脱出了蜂蜜界的边缘待遇,融入全球化的千万美元产业链。网球选手诺瓦克·德约科维奇 (Novak Djokovic) 以及女演员斯嘉丽·约翰逊 (Scarlett Johansson) 等名人的推崇也让它光环倍增。而在国内,品质好营养价值更好的蜂蜜,都是由中蜂酿造,产量低成本高,而且营销推广做的很不到位,导致中国高端蜂蜜市场有很大的空缺。

       4、中国蜂蜜的好处

       蜂蜜一般由意蜂或者中蜂采集酿造。国内也有意蜂,但是中蜂只在中国有。

麦卢卡等一些品牌基本都是意蜂采蜜,意蜂的养殖数量远远大于中蜂的数量,且单群产量远比中蜂高,而且割蜜频繁,这样的蜜酝酿时间不长而产量高。

而西蜂峡等中国品牌的蜂蜜是中蜂采集花粉花蜜经充分酿造而成,封盖成熟的蜂蜜,蜜色深黄、口味独特、香味醇厚且浓度高、香甜可口,营养丰富,亦为《本草纲目》记述之蜂蜜,药效佳,是药引的首选蜂蜜,是超市和商店所卖的那种意蜂蜜所不能比的。真正的中蜂人工大量养殖难度大,产量低,所以养殖量很小,但质量却大大高于别的蜂种。

      5、中蜂蜜口感更好

       中蜂蜜物质更多,生物碱含量更多,比意蜂蜜更辣喉。而且中蜂采取鼓风排气散热;意蜂采取吸风散热,因此中蜂蜜保留了更多的花蜜香味,吃的时候让人感觉口感更好。西蜂峡山茱萸蜜就是这样的。

      6、蜂蜜食谱

       蜂蜜可以搭配很多食材,有各种不同的功效。蜂蜜萝卜:适用于消化不良、反胃。蜂蜜鲜藕汁:适用于热病烦渴、中暑口渴等。鲜百合蜂蜜,睡前服,适宜于失眠患者常食。芹菜蜜汁,每日1次。适宜于肝炎患者饮用。蜂蜜核桃肉,每次服食1匙,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适宜于虚喘症。

    7、其他用途

1,护肤美容,冬季皮肤干燥,可用少许山茱萸蜂蜜调和水后涂于皮肤,可防止干裂,可用蜂蜜代替防裂膏。

2,抗菌消炎、促进组织再生,用法:在处理伤口时,将蜂蜜涂于患处,可减少渗出、减轻疼痛,促进伤口愈合,防止感染。

3,促进消化 用法:蜂蜜对结肠炎、习惯性便秘有良好功效,且无任何副作用。蜂蜜可使胃痛及胃烧灼感消失,红细胞及血红蛋白数值长高。患胃十二指肠溃疡的人,常服用蜂蜜,也有辅助作用。

4,提高免疫力 用法:国外常用蜂蜜治疗感冒,咽喉炎,方法是用一杯水加2匙蜂蜜和1/4匙鲜柠檬汁,每天服用3~4杯。

      8、适宜人群

       一般人群均可食用,蜂蜜适宜肺燥咳嗽、干咳无痰之人食用;适宜肠燥便秘,尤其适宜老年人、体弱者、病后、产妇便秘时食用;适宜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患者食用;适宜高血压、心脏病、冠心病、肝脏病人食用;适宜生长发育期的儿童食用;适宜神经衰弱、失眠患者以及肥胖者食用。

     9、不宜人群

1、未满一岁的婴儿不宜吃蜂蜜,易引起肉毒乳杆菌性食物中毒。

2、不适宜湿阻中焦的脘腹胀满、苔厚腻者食用。

3、孕妇以及糖尿病患者慎用。

       蜂蜜在中国,有着深远的历史,有着广泛的用途,被称为“大自然中最完美的营养食品”。虽然国内市场高端市场大部分被外国蜂蜜占领,但是我国很多蜂蜜品牌是有着愿为国人酿出一罐好蜜的担当。国外的月量其实没那么圆,国产蜂蜜西蜂峡提醒广大消费者,还是要理性消费。

上游号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上游新闻立场,文责作者自负。如有文章内容、版权等问题,请联系上游新闻。
联系邮箱:syh@cqcb.com
举报
分享到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