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翡翠雕刻艺术中心:“玉德”发展历程

  玉文化在我国历史发展过程中占据重要的作用。

  据《礼记》记载,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在回答子贡关于“君子贵玉而贱珉者”的问题时说到,君子之所以将玉看得非常宝贵,是因为玉有十一种美德,即“温润而泽,仁也;缜密以栗,智也;廉而不刿,义也;垂之如队,礼也;叩之其声清越以长,其中诎然,乐也;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忠也;孚尹旁达,信也;气如白虹,天也;精神见于山川,地也;圭璋特达,德也;天下莫不贵者,道也”。

  孔子赋予玉的“十一德”中所谓的“仁、智、义、礼、乐、忠”等主要是根据玉的色泽、质地、透明度及敲击时发出的声音等物理性能而加以美化赞誉的。其中所谓的“信、天、地、德、道”等方面

  的涵义,则是孔子从精神理念的角度对玉之美的抽象概括。

  到了汉代,儒家的“玉德”的内容又继续加以精练。君子比勇焉;廉而不刿 者,君子比仁焉;有瑕可见之于外者,君子比情焉”。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总结了东周以来“玉德”学说,提出玉有“仁、义、智、勇信”五德的说法等。

  几千年来,人们一直把玉视为品德的象征、身份的象征、财富的象征等,直到充满现代生活元素的今天,中国古玉器文化及其特有的文明又被推崇到新的高度。

上游号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上游新闻立场,文责作者自负。如有文章内容、版权等问题,请联系上游新闻。
联系邮箱:syh@cqcb.com
举报
分享到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