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符是古代皇帝调兵遣将用的兵符,用青铜或者黄金做成伏虎形状的令牌,劈为两半,其中一半交给将帅,另一半由皇帝保存。只有两个虎符同时合并使用,持符者即获得调兵遣将权。
相传战国时,魏信陵君“窃符救赵”的故事,就充分说明了虎符的作用。相传魏安厘王二十年(公元前257年),秦国侵赵,形势危急,赵国平原君的夫人(信陵君之姐)亲自突围到魏国求援。魏王的异母弟信陵君认为赵魏唇齿相依,唇亡则齿寒,因此,他固请魏王发兵救赵。暴戾狭隘自私的魏王执意不肯,反劝赵降秦。信陵君亲率三千门下客,前往救援。侯瀛建议窃取魏王虎符,凭虎符调用老将晋鄙统率的十万魏兵。魏王的如姬夫人素来佩服信陵君“宽厚爱人”的品质和“合纵抗秦”的政治主张,也感念他替她报了杀父之仇,因此冒死盗符。信陵君佩符至晋鄙军中,晋鄙怀疑,力士朱亥杀之,信陵君统兵八万解赵之围。此外在《三国演义》第五十一回中,曹操因赤壁之战兵败北退,诸葛亮则趁南郡空虚,命勇将赵云夺城成功,并且俘获守将陈矫,取得虎符,然后以此虎符诈调荆州守军出救南郡,趁势又由张飞袭取了荆州,接着再用同样的方法调出襄阳守军,乘机由关羽袭取了襄阳。诸葛亮仅凭一个小小的虎符,便将曹兵调开,兵不血刃就夺取了三处城池,而耗费许多钱粮、兵马的东吴周瑜却一无所获,如何不生气?由此也可见当时虎符作用之大。
虎符作为古代传达命令或征调部队的凭证,一般由左右两半组成,平时其右半由中央保存,左半则发给统领军队的将领。调动军队时,由君主或皇帝派出的使臣将符相合,双方各执一半,两半虎符的背面各有榫卯,一一对应,就好像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一样,只有同为一组的虎符才能合在一起,调兵谴将时需要两半勘合验真,才能生效。这就是“符合”二字的来历。所以虎符从来都是专符专用,一地一符,绝不可能用一个兵符同时调动两个地方的军队。每只兵符上都有编数,编数的多寡不仅体现着兵符的用途,而且控制着军事行动的规模、范围和权限。
汉代发兵使用虎符作为信物,并形成一套严格的使用方式及管理制度。汉代虎符都是铜制,分成两半,右半部分留京师,左半部分发给有关地方长官,上面用篆书刻写了左“一、二、三、四、五”等字样。当中央王朝或地方需要调动军队时,就派使者去合符,两半符的文字能够完全合起来时,就可发兵。汉代对于虎符的使用有很严格的规定。虎符一般要与玺书或诏书同时使用,汉景帝时,弓高侯弹劾胶西王的主要罪状就是“未有诏、虎符,擅发兵击义国”,胶西王被迫自杀。《汉书·吴王刘濞传》将军曰:“王苟以错为不善,何不以闻?及未有诏、虎符,擅发兵击义国。以此观之,意非徒欲诛错也……王其自图,遂自杀。”诏书与虎符同时使用,虎符是发兵信物,诏书则是为了明确统兵长官的职权和任务,以免造成统兵者滥用权力,危害治安的后果。所以在一般情况下两半虎符是不会在一起出现的,除非有重大的军事行动或者皇帝收回兵权,该错银虎符能完整的保存下来,实属难得。为国内罕见的发现,对研究汉代的调兵军事制度有着极大的研究价值和收藏价值。
虎为十二生肖之一,排行第三,称为寅。虎的崇拜应源自楚文化中对虎的图腾崇拜。虎一直受到汉民族的崇拜,是正义、勇猛、威严的象征。据考证,虎的形象在古羌戎族也有出现,但在我国西南地区最为流行。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中的玉琮的兽面和殷商青铜器上的兽面都与虎的形象相似,直到今天我国的彝族、白族、布依族、土家族等民族仍称虎是其祖先。汉代人把虎看作是百兽之王。白虎是五百年才能变白的虎,是神物,而且仙人往往也乘虎升天,是镇西之兽。所以古人以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分别代表东西南北四方位,自汉代以后虎一直成为劳动人民喜爱的保护神,而没有成为帝王的象征,经过漫长的历史演化与发展,崇虎的文化意识,已成为中华民族的共同的文化观念。
该虎符为青铜质,左右两半共为一合。重237重。虎四足向前弯曲呈卧状,嗔目、圆耳、短吻,鼻梁较宽,嘴微启,长尾上卷较短,呈半球形,全身虽寥寥数刀,显肌肉饱满,尾巴短而粗壮,憨态可掬,制作精良,工艺考究,虎背错银铭文“与口容太守,为虎符左一”,其中“与”,“符”字下半部磨蚀不清,器背面有榫头,体形虽小,但制作精美,镂雕生动,造型雄奇,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由于传世已久,包浆莹润典雅,熠熠有光。
本次艺海国际秋季拍卖会有幸征集的陶大哥战汉青铜虎符(,重237g)其包浆入骨,熟旧天然,深打字口明白,流转痕迹显着,边齿过关,虎符清晰,具有极高的出资价值和保藏价值,所以无论从历史文化价值,学术研究价值,收藏经济价值都无需赘言。
深圳市艺海国际艺术品展览服务有限公司
地址:深圳市宝安区海秀路23号龙光世纪大厦A座7楼
(来源:重庆企业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