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主旋律电影精品化趋势明显 超9成票房由5%的机构获得

人民网北京9月28日电 (张晓赫)近年来,随着文化产业的繁荣,我国主旋律电影市场也得到了快速发展,逐渐从类型片向电影市场主流地位发展。

近日,瞭望智库“主旋律电影大数据”课题组公布的研究结果显示,参与主体的多元化是主旋律电影实现质、量齐升的主要原因,特别是以华夏电影为代表的大型国有背景影视企业和以博纳影业为代表的大型民营机构主导了几乎所有高票房主旋律电影。与此同时,一些互联网影视等新兴力量开始对主旋律文化产品进行尝试,但投入仍然严重不足,且亦存在不均衡现象,比如仅腾讯影业一家就占到了互联网平台主旋律作品数的40%。

课题组数据显示:2013年至2017年,我国主旋律电影总票房由6.4亿元增长到84.8亿元。在这一过程中,参与出品、制作的机构增长了291.7%,尤其以2013-2014年、2016-2017年增长的最为迅猛,分别为64.6%、73.4%。出品、制作主体数量的显著增长和多元化,成为党的十八大以来主旋律电影发展的突出特点。

据了解,该项研究的数据调取范围包含了2013年以来的178部主旋律电影,481个出品、制作单位,以及超过80万条观众评论。

数据分析显示,在主旋律电影总票房前10名的机构中,仅有华夏电影、中影集团两家具有国有背景。如果考虑到单片平均票房的效率问题,民营机构的成绩更为突出。

与此同时,“三无”(无票房,视频网站播放无点击、无评分)主旋律电影仍保持着略高于50%的比例(2013年17部、2017年21部),代表着头部以外的主旋律电影质量整体提升并不明显。这些影片大多具有地方党政机关背景、多为中小型影视机构出品制作。

课题组认为,在当前影视产品精品化明显的情况下,优质主旋律影片集中于大机构、大题材,及其带来的大投入。商业力量的参与和对主旋律电影的提升,也集中于这个部分。

数据也显示,虽然近5年来有近500家各类机构参与主旋律电影,但5%的出品、制作机构获得了95%的主旋律电影票房,生产了最受欢迎的主旋律电影。

不过,对于商业力量、特别是进入影视行业的新兴力量而言,主旋律产品的吸引力仍有待提升。

比如,近年来具有互联网背景的影视企业大量涌现,其无论在投资规模还是出品数量方面都已成为中国影视行业不可忽视的力量。但对228部互联网影视公司影视产品(因其主旋律电影过少,统计包含影、视剧)进行统计,其中仅有约24部带有较强的主旋律色彩,而古装61部、奇幻33部。与此同时,互联网影视的主旋律产品也集中在极少数公司旗下,仅腾讯影业就拥有10部,第二位的完美世界为7部,两家占比即达到70%。

研究认为,虽然单片投资不高,但是“小片子”数量增长较快,投资总额较大。在“三无”比例较高,即社会影响很低的情况下,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资源的浪费。

因此,课题组建议,除进一步鼓励、扶持头部的民营、国有机构参与主旋律电影,应该在立项层面对“小片子”作出限制。地方性的重要表达和宣传,应借助有关部门,集中资源进行拍摄、制作,提升主旋律电影的精品化水平。

同时,进一步鼓励和扶持大型民营投资、制作机构进入主旋律电影领域,包括更加积极主动地在院线排期、票房分账以及资金扶持方面给与支持,包括积极协助其扩展海外市场,推动高品质主旋律影片的国际化。

该项研究也强调,主旋律电影要想真正扩大影响、体现自身价值,说到底要进入市场、参与竞争。而要解决主旋律电影难以壮大的瓶颈,还有赖于能否制定更有效的评价、激励机制吸引商业力量、社会力量参与。

上游号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上游新闻立场,文责作者自负。如有文章内容、版权等问题,请联系上游新闻。
联系邮箱:syh@cqcb.com
举报
分享到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