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岗纪事》微纪录,大呈现,改革40年后的小岗人究竟怎样生活?

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

中国的改革开放走过了四十年的光辉历程

四十年间

中国的社会改革波澜壮阔,翻天覆地

世界为之震惊

而这场伟大变革的起点

是安徽中部一个名叫“小岗”的小村庄

这个偏僻的小小村落

究竟蕴藏着怎样神秘的力量

让它在历史的关头脱颖而出

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发源地呢?

社会各界以各种各样的方式

对它进行过各种各样的分析与表述

而安徽广播电视台

最新发布的纪录片《小岗纪事》

却以对小岗整整一年的跟踪拍摄

为我们提供了一份

完整、饱满、丰沛的影像表达

为当代中国农村社会的变迁

保存了最现实、最温暖、

最具有视觉冲击力的现实场景和生活细节

和以往的政治视角与政治解读不同

这是一群纪录人专业的纪录视角

带有强烈的写实风格和草根色彩

在生活化、日常化的镜头之下

小岗褪去了多年来

加在它身上的政治光环

回归到了生活本身

镜头风格呈现出一种朴素的美感

从一场大雪进入

土地与人都开始了对春天的守望

57岁的合作社带头人周党之

55岁的种粮大户程夕兵

老实巴交的农民袁怀清

以及他在外打工的儿子

随着镜头的推进

一一来到了观众面前

50年一遇的大雪

几乎将周党之的种植大棚彻底压垮;

而掏空了自己的家底

又借了50万元外债

程夕兵的粮食烘干厂

也到底没能撑过这场大雪

痛苦、纠结、辛劳、无助

这是小岗人真实的生活和境遇

是前行还是后退?

是坚持还是放弃?

小岗人以自己的方式

分享着中国社会转型期的艰难

我们看见

四十年前冒着杀头危险分田到户的小岗人

今天又重新走上了

集约农业、合作经济的道路

在新一轮社会改革中

它再次成为

中国农村改革的试验田

而所有的曲折与挫折,光荣与梦想

都需要周党之、程夕兵、袁怀清

以及他们的子女来面对来承担

没有刻意美化,也不再政治神话

《小岗纪事》的镜头

始终对准小岗的普通人

记录他们生活的日日夜夜、点点滴滴

欢乐与愁苦,失望与希望

包括他们对生活的小小抱怨

有些镜头,如程夕兵在没膝的稻田里

艰难地拔起自己的右腿

如他迎着太阳仰起的笑脸

和隐约闪烁的眼泪

都非常震撼

贴近土地,贴近生活,

贴近人民的精神和情感

《小岗纪事》的叙事伦理中

不仅有温情、有感情

还有一种动人的朴素与庄严

也因此

小岗人的

一喜一悲,一得一失

小岗土地上庄稼草木的

一静一动,一摇一曳

都牵绕着记录者的心

都在镜头上有所流露

有所呈现

也正因为如此

它的画面与构图

人物和景物,事件与故事

才能看上去是那样真实

那样和谐,那样温暖

在这里

我特别注意到了

镜头的民间性、草根性

以及由一年四季拍摄所构成的持续性

这使它不仅成为一座村庄的编年史

某种意义上说

也成为一部当代中国农民的精神史

它的认识价值和审美品质

至少在目前

关于小岗的各类表达中独树一帜

并且无可替代

小人物,大时代,微记录,大呈现

四十年前,当这些饥饿的庄稼汉

在“生死契约”上按下自己粗糙的手印

他们做梦也想不到 他们的名字

会进入中国改革开放的大历史

而历史就是在这样的寒来暑往

春华秋实中一点点养成

一点点凝结

《小岗纪事》让我们看到了真实的小岗

看到了小岗人真实的生活

看到了改革如何运行在中国社会的深处

感受到了久违的土地温热

和人民的情感

四集高清纪录片《小岗纪事》

即将登录央视纪录频道

12月3日20:05 分

CCTV-9特别呈现

安徽卫视将于

12月3日21:20分播出

敬请期待

本文作者:潘小平,女,1955年11月17日出生,安徽省作协副主席、安徽大学兼职教授、安徽省网络作协主席、安徽省散文随笔学会会长。曾任安徽作协秘书长、安徽文学院院长、《安徽文学》主编、《清明》杂志副主编。有《季风来临》《北方驿站》《城市呓语》《前朝旧事》《长湖一望水如天》等散文随笔及长篇历史小说《翁同龢》出版。近年来尝试小说创作,有《少男》《扁豆花开》《雪打灯》等中篇小说发表。广泛参与电视策划与创作,担任多部文化专题片和纪录片撰稿,希望通过现代传媒手段,将精英的理念传达给大众。作品曾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中国电视专题奖、中国优秀纪录片奖、安徽“五个一”工程奖等。已发表论文、散文、纪实文学、影视文学、小说约980万字。

上游号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上游新闻立场,文责作者自负。如有文章内容、版权等问题,请联系上游新闻。
联系邮箱:syh@cqcb.com
举报
分享到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