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城 陈安全 摄(一九八五年)
一辆简陋的公交车顶上挤满了肥硕的大白鹅,一名老农正蹲在车顶笑眯眯地盯着这些家伙。车身上“璧山县公共汽车”几个字清晰可见,车门前站着各色准备乘车的旅客,有的背着背篼牵着小孩,有的挑着扁担,他们脸上都洋溢着笑容,车后的一排树上花朵绽放……
这是一张名为《进城》的老照片呈现的场景。这张照片曾经轰动一时,被誉为生动展现了中国上世纪80年代农村改革开放的场景,逐步解决温饱的农民笑逐颜开,改革的春天生机勃勃,充满希望。这张照片获得1985年全国新闻摄影大赛铜奖,各大报刊争相转载,成为当年一件反映农村改革开放的标志性摄影作品。
近日,记者采访了这张照片的作者、摄影家陈安全。已经67岁的陈安全回忆起当年的拍摄经过,仍然记忆犹新,“那是我在1985年3月5日下午拍摄的。”
陈安全当时是重钢工会的一名干部,组织单位员工去大足春游,回程途中酷爱摄影的他在车上一直端着相机,走走拍拍。当经过璧山公交车站时,陈安全突然看到了这幅场景:在璧南河边的一个坝子里,停着一辆准备开往重庆城里的班车,车下一群准备搭车进城的农民脸上洋溢着笑容,愉快地交谈,等着上车,车顶上的一群白鹅尤其让人忍俊不禁。
▲陈安全讲述拍摄经历。记者 靳小丁 摄
多好的一幅画面!陈安全赶紧让司机停车,冲下车去,就按下快门。陈安全清晰记得,“拿的是台理光相机,简单调了下光圈和快门,当时阳光很好,一下拍了好几张。”
回到家,陈安全当晚就把照片冲洗出来,场景、人物表情、光线、构图都很不错。作为重庆日报通讯员的他迅速寄给了报社,刊登后获得好评。然后他又寄到新华社,参加全国新闻摄影大赛获得了铜奖。作为重庆唯一获奖者,陈安全还到北京出席了颁奖大会。
记者来到璧山区,采访了曾任璧山丁家客运公司经理的张雄明,1984年就开始从事客运工作的张雄明一下就认出了照片上的场景是当年的璧山公交车站。
张雄明回忆,上世纪80年代中期,璧山全部客运车只有几十辆,车站也就是璧南河边上一个简易的坝子,开往重庆城区的班车并不多,每天就那么几班,到重庆要走老成渝公路,一趟就要半天时间。那时随着农村改革深入,大量农民要到主城去出售农产品,所以当时璧山到重庆的客车都是客货混装,“当时为了多装货,不少客车都把前几排的座位拆了,连引擎盖上都堆着货物。一挑货就算一个人的车票。那时候客运生意好得很,客运司机每个月都是70多元,算高收入。”张雄明说,因为农产品运输量大,鸭鹅之类的家禽就只能放在车顶了,几乎每趟进城车的车顶都堆满了编织袋、箩筐,还有一群群白白胖胖的鸭鹅,这成了当年的一道风景。
记者查阅《璧山县志》了解到,当地农村有喂养白鹅和灰鹅的习惯,1983年还从广东引进了狮头鹅品种。鹅的养殖数量从1981年的2万多只到1985年增长为6万多只,养鹅成为农民增收的助力器。所以《进城》场景中客车顶上挤满大白鹅的场景也就不奇怪了。
▲临江门(一号桥)旧景(1994年) 陈安全 摄
从事摄影50多年的陈安全虽已退休,但并没有放下相机,他依然劲头十足,奔波在大街小巷,用镜头留下城市发展变化的点点记忆。鹅公岩大桥、朝天门大桥、中梁山隧道、江北嘴等建设场景都被他一一收录在镜头中。去年本报举办的首届百万市民拍重庆摄影活动,他的一幅《奔跑》就以对市民生活场景生动的捕捉获得一等奖。今年6月18日,他又专门赶到巫山机场,拍摄机场建设场景,可惜天公不作美,雨雾很大,效果不理想。
▲春色 陈安全 摄
谈到这么多年从事摄影的体会,陈安全表示,自己的摄影生涯基本是和改革开放四十年同步的,再翻看自己以前拍摄的老照片,感叹重庆发展太快了,城市变得越来越美,在哪里都可以拍出好作品,真是舍不得放下相机,所以一有空就背着摄影包到处跑。最近几年,老陈的作品也不断获得各类摄影比赛的奖项,谈起获奖秘诀,他表示关键是要热爱这块土地,拥抱这个时代,善于发现,就会拍出不一样的作品来。“我的作品从来不做后期,这个时代的巨变本身就很打动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