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1.分享本条至朋友圈
2.点击蓝字关注公众号
3.公众号内回复“好书”
4.领取《时间简史》《解忧杂货店》《追风筝的人》……等高中生、大学生必读经典文学
5.我们定期更新书籍目录,更多好书免费读!
导读:调查数据显示,86%的中学生表示身边存在校园语言暴力,讽刺、辱骂和嘲笑被认为是最常见的形式。
提起绰号,大家可能会想起《水浒传》。108位梁山好汉有108个绰号。黑旋风李逵,豹子头林冲、及时雨宋江,这些绰号都非常传神,能描绘出他们与众不同的性格特征。
然而,《水浒传》里还有一部分带有贬义的绰号,比如矮脚虎王英、短命二郎阮小五、母夜叉孙二娘等等,这些绰号往往是根据缺点或生理缺陷来取的。
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面有一段描写同学读书的情形,学生大声朗诵:“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面对这种侮辱性桥段,同学们还津津乐道。
可是你知道吗,给同学取侮辱性绰号属校园欺凌!
1
2018年11月12日,广东省教育厅等13部门联合印发《加强中小学生欺凌综合治理方案的实施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实施办法》),对校园欺凌的种类、预防、治理等问题作出明确规定,给别人起侮辱性的绰号属于校园欺凌。
《实施办法》自2018年12月1日起实施,有效期三年。
《实施办法》规定,欺凌按轻重程度,分为一般欺凌、轻微欺凌以及严重欺凌,给他人起侮辱性绰号和侮辱其人格、损坏他人财物和在社交媒体上发表贬低或者侮辱他人人格言论一样,被界定为轻微欺凌。
学校对于屡教不改或者情节恶劣的严重欺凌事件中的欺凌者,在进行批评的同时给予惩戒,严重者可以给予留校察看、勒令退学、开除学籍的处分。
#起侮辱性绰号属欺凌#话题立刻登上热搜,引起网友热议。
小车骑唯饭:强烈支持!广东省第一次骄傲得让我想哭,开始吧,我相信会好的,一定会好的,只要开始治,以后一定会越来越好的!
迷路的木子洋洋:语言的暴力,“玩笑”的暴力。校园暴力的“施暴者”和旁观者可能很多会说,我只是开个玩笑嘛,伤害的大小是被施暴者决定的,不是施暴者觉得开玩笑,伤害就不存在了。父母也不要堵上孩子表达的窗 , 强烈支持啊,欺凌真的是一生的阴影啊。
Farawayr :很有意义,起码可以让很多不明白的人知道随便起绰号是不好的。
ark_boat:绰号以被称呼者的感观为准,如果对方觉得不适,就应该停止。
2
给同学起侮辱性绰号、嘲弄、开玩笑、散播谣言等言语上的侮辱行为,是会造成伤害的隐形欺凌,也就是我们说的校园“语言暴力”。
语言暴力:是指不通过殴打等行为暴力解决问题,使用谩骂、诋毁、蔑视、嘲笑等侮辱歧视性的语言,致使他人精神上和心理上受到侵犯和伤害。
2017年,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1999名中学生进行了一项调查。
△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报告数据
调查结果显示,86%的中学生都表示身边存在校园语言暴力。 其中,讽刺、辱骂和嘲笑被认为是最常见的三种校园“语言暴力”形式。
前段时间热映的关于校园欺凌的电影《悲伤逆流成河》,主角易遥站在河边向所有对她施过校园暴力的同学痛斥。
击垮易遥的是长期以来被同学漠视、鄙夷,纷纷的谣言让她痛苦不堪。也是这场校园语言欺凌事件,改变了三个花季女生的命运,无辜的顾森湘失去了生命,反击性霸凌的唐小米坠入牢狱,而易遥将永久的活在伤痛之中。
25岁的阮玲玉无法忍受恶意中伤,一句“人言可畏”,离开了这个令她失望的世界。
24岁的台湾艺人杨又颖,因网上众多散播她酗酒且出卖身体的谣言,留下一纸写满委屈的遗书,同样选择了离开。
成人尚且无法面对遭受谣言的痛苦,何况是中学生?
3
根据过往经历来看,被起绰号的同学往往是:“戴眼镜的、长得胖的、形象不佳的、家里条件不好的、父母工作不体面的。”
- 微博 | 借我一点快乐 -
“胡麻子”
我天天晚上躲在被窝里哭
我中学的时候,脸上的麻雀斑很明显,整个人也很瘦小,不怎么爱说话,班上一群男生给我起绰号叫胡麻子,我天天晚上躲在被窝里哭。
当时带头的那个男生,他妈妈和我妈妈还是朋友,事情已经过去了很多年,我也已经大学毕业,我妈妈给我说起那个男生的时候我心里面只有恨,去TM的原谅,给我带来了那么大的阴影还想让我原谅,我又不是圣母!
- 微博 | 南方姑娘 -
“班花”
休学一年,没有参加当年的高考
高中时期我被班上男同学叫“班花”,叫你“班花”,夸你是大美女啊,还不开心吗?一点也不,是因为我当时痘痘很多,他们为了取笑我才叫我班花。
每次走进教室的时候,男同学们就大喊“班花来了”,课间也会互相起哄,“你是不是喜欢班花”,“你以后和班花结婚”。更过分的高三那一次,他们在男生宿舍大喊我和另外一个有痘痘的男生的名字,全校都知道了,我整个人都崩溃了,休学了一年,没有参加当年的高考。
- 微信 | ykjk -
“假女儿”
我这辈子都不会穿不能扎皮带的裤子
我从小就和我妈学的民族舞,学舞蹈的大多是女孩子嘛,我自然也就和一堆女孩子一起玩,什么跳房子跳皮筋都是个中好手。但也因此,班上的男生给我取了个绰号“假女儿”(重庆话来喊可能更通顺)。
小学毕业,我以为能摆脱这个绰号,结果一起升上初中的同学又把绰号扩散出去,高中也是如此。到了高中,有一群“混社会”的同学只要逮住机会,就会在我身后脱我裤子,在女同学面前不止脱了一次。害怕惹事的我只好每条裤子都扎上皮带,紧到每天回家脱下裤子腰上勒出血痕,我这辈子都不会穿不能扎皮带的裤子。
对于很多人来说,取绰号是很平常的事。但实际上给他人带来的却是打击,是一种侮辱。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真正有涵养的人,不会轻易地将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你不是他人,怎么能知道他们所承受的痛苦。
另一方面,侮辱性绰号有很强的心理暗示,如肥猪、矮冬瓜、龅牙、飞机场,这种绰号被叫多了人会变得自卑。
这是心理学著名的皮格马利翁效应,指人对某种情境的知觉而形成的期望或预言,会使该情境产生适应这一期望或预言的效应。
简单说就是,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一个不起眼的绰号,可能会影响他人的一生,重建自信比破坏自信难上一百倍。
4
想要减少和矫正中学校园的语言暴力,必须要找到影响中学生实施语言暴力的原因。
1.家庭原因
家长的过度呵护让中学生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如何尊重他人,在人际交往上缺乏有效沟通。许多语言暴力行径往往是从家里带到学校的。处理家庭矛盾时,家长不恰当的言论对中学生影响非常大。
“这点小事都做不好?你还能干什么?”
“什么东西都找不到!拿你有什么用?”
“什么事都不会!你到底有没有长脑子!”
父母感情不和谐、亲子关系不融洽、兄弟姐妹关系不和睦等,都会明显提高中学生的语言暴力行为。
2.学校原因
老师的语言暴力给中学生提供了“榜样”。据调查,48%的小学生、36%的初中生、18%的高中生表示老师进行过语言欺凌,而51%的小学生、72%的初中生、39%的高中生表示老师的语言欺凌对其造成了心理伤害(数据来源:林瑞青《青少年学生言语欺凌行为研究》)。
老师歧视、挖苦、辱骂学生的暴力语言很多,如“去测个智商再来学吧”、“教了你们这帮人算我倒霉”、“你给我滚出去”、“每个人都能做的题就你不会做,你个猪脑子”、“班级平均分就是被你们这些搅屎棒拉低的”。
学校方面也普遍认为语言伤害是小事,无须大惊小怪,助长了施暴者的气焰,使欺凌行为得不到有效的遏制。
3.网络原因
追求视觉刺激和感性宣泄的网络世界致使中学生更易实施语言暴力。有关武器的图片和文字,以及有暴力情节的影视和游戏,都能诱发中学生的攻击性思维,一言不合就粗口问候家人,实施语言暴力,又因虚拟环境的匿名性,更是肆无忌惮。
在网络上实施语言暴力不需要付出任何代价,骂完了爽了,生活仍然继续,但其他人的生活却毁了。
不用语言伤害别人,是我们做人最起码的底线,也是最基本的道德良知,尊重他人,别人才会尊重自己。
玛利亚·蒙台梭利说:“道德的营养不良和精神的中毒对人的心灵的危害,正如身体的营养不良对于身体健康的危害一样。”
生而在世,请务必善良。
长按二维码关注,0-18岁升学专家